秦樓月·芳菲歇

芳菲歇,故園目斷傷心切。傷心切,無邊煙水,無窮山色。
可堪更近幹龍節,眼中淚盡空啼血。空啼血,子規聲外,曉風殘月。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暮春時節,芳菲飄落,登高遙望故國,內心悲傷痛切。迷離的煙水,朦朧的山色,更讓我傷心欲絕。
更不能忍受的是幹龍節又快到了,追昔撫今,眼中淚水流盡,像杜鵑鳥那樣啼出鮮血來。在一片淒厲的子規聲外,是故國破敗的河山。

注釋
秦樓月:又名憶秦娥。雙調﹐四十六字。前段五句﹐三仄韻﹐一疊句﹐二十一字。後段五句﹐三仄韻﹐一疊句﹐二十五字。
芳菲歇(xiē):指春殘花謝的景況。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詞:“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
故園:這裏指淪陷的國土。
目斷:望斷。
可堪(kān):何況。
幹龍節:四月十三日為宋欽宗趙桓誕辰,定名幹龍節。

賞析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北去,中原盡失。這樣的時局下朝野誌士無不拔劍斫地,切齒扼腕,於是詞壇上產生了一批令人讀後慷慨悲涼、數百年後尚見其慷慨磊落之氣的作品。向子諲這一首《秦樓月》,題旨相同,篇幅雖短,感情的容量卻並不小。另外這首詞表現上也自有特色。

全詩結構分上下兩闋,詞意可分三層。

起首“芳菲歇”三字,寫春光消逝景象,似實而虛。因為詞人並非吟詠節序,抒發一般的傷春傷別情懷,所以下麵不再展開對景色的描繪。當此春末夏初時節,縈繞詞人心間的是什麽呢?是“故園目斷傷心切”。

創作背景

這首詞當作於靖康之變(1126-1127)後的一個暮春,當時徽欽二宗被金人擄走,中原淪喪於金人之手,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複失地,迎回徽欽二宗。詞人為了抒發家亡國破,悲哀憤恨的心情,寫下了這一首詞。

參考資料:
1、石延博.宋詞:中國和平出版社,2004.12:141-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