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歎。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歎。
譯文
月光皎皎如霜,秋風送爽猶如流水一般清涼,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環曲的港灣魚兒跳出了水麵,圓圓的荷葉露珠兒晶瑩流轉,這景致夜夜可有,終是無人見的時候多。三更鼓響,秋夜深沉;一片葉落,鏗然作聲,竟把我的夢驚斷。夜色茫茫,再無處重尋夢裏悲歡,醒來後走遍小園心中多惆悵。
我是漂泊天涯的遊子,已經感到十分疲倦。看那山中的歸路,對著故鄉家園苦苦地思念。
看如今燕子樓空空蕩蕩,佳人已不在,樓中的畫堂裏空留著那呢喃雙燕。古今萬事皆成空,還有幾人能從夢中醒來,有的隻是難了的舊歡新怨。後世有人,麵對著這黃樓夜色,定會為我深深長歎。
此詞是作者夜宿燕子樓感夢抒懷之作。上片尋夢,以倒敘筆法寫驚夢遊園,描寫了燕子樓小園的無限清幽之景;下片感夢,抒寫憑吊燕子樓,登高遠眺,直抒感慨。詞中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與今、倦客與佳人、夢幻與佳人的綿綿情事。全詞將景、情、理熔於一爐,傳達了一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隱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意境清曠,餘味悠然。
這首《永遇樂》是一首清麗脫俗的詞,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思考與感慨。詞中狀燕子樓小園清幽夜景,抒燕子樓驚夢後縈繞於懷的惆悵之情,言詞人由人去樓空而悟得的“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之理。
上闋寫清幽夢境及夢醒後的悵然若失之感。
這首詞寫於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據詞前小序,已可略知端倪,是一首記夢詞。他的靈魂從夢境中得到了淨化和升華。醒來後十分感慨,寫下這首別具意境的佳作。
上闋寫清幽夢境及夢醒後的悵然若失之感。起三句總寫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風,並小結以“清景無限”,賞愛之心已溢於言外。首句寫月色明亮,皎潔如霜;秋風和暢,清涼如水,把人引入了一個無限清幽的境地。“清景無限”既是對暮秋夜景的描繪,也是詞人的心靈得到清景撫慰後的情感抒發。“
下闋乃醒後述懷,語意沉鬱而超然獨悟。換頭三句是實寫心境,寫在天涯漂泊感到厭倦的遊子,想念山中的歸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園一直到望斷,極言思鄉之切。此句帶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詞人無限的悵惘和感喟。杜甫曾有詩雲:“天畔登幽眼,隨春入故園。”蘇軾此處當是化用杜詩,寫登幽後的思家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