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

[宋代] 陸遊 [简体]

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裏。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裏。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下過雪的清晨,有清幽笳聲響起,夢中所遊之地,不知道是什麽地方。鐵騎無聲,望過去如水流淌一般綿延不絕。我猜想這樣的關河,應該在雁門關西邊,青海的邊際。
在寒燈照射下睡醒時,更漏聲已經滴斷了,月光斜斜透過窗紙。我自許可在萬裏之外的戰場封侯,但有誰能知道呢?我鬢發雖殘敗灰白,可我(在戰場殺敵立功報效祖國的)心卻並未死去!

注釋
記夢:記錄夢境;師伯渾,詞人的朋友。
雪曉清笳亂起:大雪飄飛的清早笳聲亂起。笳,古代軍隊中用的一種管樂器。
想關河:想必這樣的邊關河防。
雁門:雁門關,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
青海際:青海湖邊。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睡覺:睡醒。
漏聲斷:漏聲盡。指夜深。漏,古代計時器。
自許句:自己許下諾言在萬裏疆場為國殺敵,建功立業。
殘:此指頭發脫落稀疏,意即年老。

譯文及注釋二

譯文
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聲此起彼落回應。夢裏我不知來到哪裏,竟有這邊關風情。驃勇的戰馬寂寂無聲,看著像急流滾滾向前挺進。嗬!不由我聯想起那雄關大河的邊地情景,想起金人占領著的雁門,還有那遙遙的青海邊境!
醒來在寒燈晃動的殘夜裏睜開眼睛,漏聲停,曉月斜映著窗紙天色將明。萬裏外封王拜侯我還有自信。

但現在誰能理解我的衷情?時間雖然無情地摧落了我的雙鬢,但決不會死去我那報國的雄心!

賞析

上片寫的是夢境。一開頭就渲染了一幅有聲有色的邊塞風光畫麵:雪、笳、鐵騎了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聲亂起和如水奔瀉的動態中寫,有力地把讀者吸引到作者的詞境裏來。讓讀者一下子把聯想融於作者的描繪之中。中間突出一句點明這是夢遊所在。先說是迷離惝恍的夢,不知道這是什麽地方;然後才又進一步引出聯想——是在夢中的聯想;這樣的關河,必然是雁門、青海一帶了。這裏,是單舉兩個地方以代表廣闊的西北領土。

但是,這樣蒼莽雄偉的關河當時落在誰的手裏呢?那就不忍說了。那作者為何有這樣的“夢遊”呢?隻因王師還未北定中原,收複故土。這壓著作者的心病,遲遲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愛國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個字中,給人以非恢複河山不可的激勵,從而過渡到下片。

賞析二

這首寄贈友人的詞,當作於陸遊到成都期間。他調離南鄭後,一直對前線的戎馬生活念念不忘;收複中原、立功報國的信念,也始終堅守不移。這首詞就從生活實感出發,表達了他的這種心情。

上片寫夢遊中的世界。“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句,寫自己睡夢之中不知道漫遊到什麽地方,隻見天已破曉,雪花紛紛依然飄個不停,清脆地管笳聲到處響起。這是作者所聞,突出了邊塞風光特色,也渲染了戰爭氛圍。“鐵騎無聲望似水”,望過去,盔甲齊全的騎兵就像一條默默無聲的河流。此處運用比喻,形象、具體,這是作者所見,寫出軍隊紀律是那麽嚴明,軍容是那麽整齊,軍隊的聲勢是那麽浩大。

創作背景

宋孝宗幹道八年(1172年)冬,陸遊懷著強烈的失落感,離開南鄭前線,永遠告別了“鐵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的戰鬥生活,到後方成都去就任閑職,心中充滿了報國無門的悲憤。他調離南鄭後,一直對前線的戎馬生活念念不忘.此詞約作於此後這一時期的成都。

參考資料:
1、張慶勝、博玫.文學鑒賞集: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09:第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