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隻要肯做,那麽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麽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隻要肯學,那麽困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那麽容易的學問也變得困難了。
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趕不上別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學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與平庸了。

我天資聰明,超過別人;能力也超過別人,卻不努力去發揮,即與普通人無異。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不怎麽聰明的曾參傳下來的。如此看來聰明愚笨,難道是一成不變的嗎?
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其中一個富裕。窮和尚對有錢的和尚說:“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麽樣?”富和尚說:“您憑借著什麽去呢?”窮和尚說:“我隻需要一個盛水的水瓶一個盛飯的飯碗就足夠了。

創作背景

清代幹嘉時期,學者們潛心問學,不務聲名,治學嚴謹樸實,形成一代學風。於是作者便為他子侄們寫下這篇文章,希望他們能繼續發揚這種風氣,同時勸勉子侄讀書求學不要受資昏材庸、資聰材敏的限製,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參考資料:
1、金華,安茂波 .《國人必讀古文手冊》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1 :433 .
2、李俊偉 .《中醫經典國學名篇選編》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1 :124 .
鑒賞

文章一開頭便從難易問題下手,作者認為天下之事的難易是相對的,“為之,則難者亦易不;不為,則易者亦難不”。

學習也是如此,隻要腳踏實地去學,沒有掌握不了的學問;反之,不通過學習,就是極容易的事也會被視作十分困難。在說明了難易的辯證關係之後,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問題。天資不高,才能平庸的人,隻要勤於學習,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擺脫昏與庸的境地;而天資聰敏,才能出眾的人,如果自暴自棄,不學無術,也將與昏庸者為伍。相傳孔子的學說由智能魯鈍的曾參傳給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傳給了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