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五題·並序

餘少為江南客,而未遊秣陵,嚐有遺恨。後為曆陽守,跂而望之。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逌爾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歎賞良久,且曰《石頭》詩雲“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後之詩人,不複措詞矣。餘四詠雖不及此,亦不孤樂天之言耳。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台城
台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隻緣一曲後庭花。

生公講堂
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後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
南朝詞臣北朝客,歸來唯見秦淮碧。
池台竹樹三畝餘,至今人道江家宅。

標簽: 懷古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石頭城
群山依舊,環繞著廢棄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著寂寞的空城。淮水東邊,古老而清冷的圓月,夜半時分,窺視這昔日的皇宮。

烏衣巷
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烏衣巷口惟有夕陽斜掛。當年豪門簷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裏。

注釋
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西清涼山一帶,三國時期孫吳曾依石壁築城。
山圍:四周環山。故國:故都,這裏指石頭城。周遭:周匝,這裏指石頭城四周殘破的遺址。
潮:指長江江潮。空城:指荒涼空寂的殘破城垣。
淮水:流經金陵城內的秦淮河,為六朝時期遊樂的繁華場所。舊時:昔日,指六朝時。
女牆:城上的矮牆,即城垛。
烏衣巷:金陵城內街名,位於秦淮河之南,與朱雀橋相近。

藝術特色

白居易讀了《石頭城》一詩,讚美道:“我知後之詩人無複措詞矣。”的確,這五首詩體現了劉禹錫高超的寫作技巧:

一、典型意象的巧妙組合。《石頭城》中的群山、江潮與明月,代表恒定的存在;故國、空城、女牆,象征曆史的變遷。它們共同構成一種強烈的張力,呼喚著缺席的“人”。

創作背景

公元826年(唐敬宗寶曆二年),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跡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

鑒賞

南京古稱金陵,此名得之甚早,《金陵圖》雲:“昔楚威王見此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秦並天下,望氣者言江東有天子氣,鑿地斷連崗,因改金陵為秣陵。”他們的作法似乎並未起到什麽作用,《後漢書》中說:望氣者蘇伯阿為王莽使,至南陽,遙望見舂陵郭,歎曰:“氣佳哉,鬱鬱蔥蔥然!”

公元212年(漢獻帝建安十七年),孫權將統治中心自京口遷至秣陵,改名建業,取其“建功立業”之意。229年,孫權在此正式稱帝,與曹操、劉備三分天下。其後,東晉和宋、齊、梁、陳等王朝相繼在此建都,曆史上稱這段時期為“六朝”(229—589年)。這些朝代國祚極短,又極盡奢侈豪華之能事。後代詩人麵對“王氣黯然收”之後的金陵,想象秦淮河上金粉浮動、光影飄搖的往昔,常常為之感喟唏噓,“金陵懷古”遂成為詠史詩中的一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