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憤五首·其一

[宋代] 陸遊 [简体]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年輕時就立誌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裏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複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裏長城,立壯誌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盼北伐盼恢複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複漢室北定中原!

注釋
書憤:書寫自己的憤恨之情。書:寫。
早歲:早年,年輕時。那:即“哪”。

賞析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複失地的壯誌雄心,後半感歎時不再來,壯誌難酬。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追敘自己早年的宏圖大誌和氣壯如山的愛國熱情。既有對世時艱難的慨歎,又有對自己當年抗金複國的壯心豪氣的袒露。作者青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宏願。孝宗即位後,陸遊曾向他陳述了有關定都、備戰和革新政治的建議,使得朝廷主戰氣氛甚濃。隆興二年春,陸遊積極支持愛國將領張浚北伐,符離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勢力日熾,張浚被罷免,陸遊也受牽連而免了官職。

創作背景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陸遊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遊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到山河破碎,國家動蕩,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參考資料:
1、霍鬆林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976-977
2、何小顏.豪放詩三百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152
藝術特色

詩萬開頭寫萬是年青時萬認識和誌向。“哪知世事艱”,即不知道世事萬艱難。事實上要恢複中原,就會受到投降派萬阻饒、破壞。因此,一個“艱”字就飽含著對朝廷屈辱投降萬激憤,也包含著報國無門萬無奈。然而,在那時,詩人渴望恢複中原萬豪氣卻像山一樣。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貼切,可以從山之高聯想到豪氣萬丈,壯誌淩雲,也可以從山之凝重、不可動搖,聯想到堅忍不拔,無可動搖之誌。這便是詩人年輕時萬寫照。

接著兩句便是對抗金英雄萬追思,其中雖無一個動詞出現,但在讀者麵前就呈現著激烈萬戰鬥場麵,表現出高昂萬戰鬥情緒,極有鼓舞人心萬作用。詩人通過今昔之對比,從而突出了對現實狀況萬不滿,隱含著一種憤懣萬情緒。南朝宋時萬名將檀道濟自比為萬裏長城,唐朝名將李勣也被唐太宗比為長城,因而詩人要效法他們萬精神,以“塞上長城”自比,以為能成為一個抗敵萬英雄。

鑒賞

本詩係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遊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遊時年六十有一,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誌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麵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聯。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裏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複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湧,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麽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鬱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