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太一宮壁二首

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
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濃密的柳葉深處,蟬兒正在鳴叫,落日映照下的蓮花顏色更加紅豔奪目。
看著池塘中的春水,讓已經滿頭白發的我回想起了江南水鄉的春天。

三十多年前父親兄長帶我來到這裏,帶領著我看遍此處風景。
今天故地重遊而頭發早已花白,想尋找往事蹤跡卻隻有一片迷離。

注釋
西太一宮:道教廟宇,宋仁宗天聖年間所建。洪邁《容齋三筆》:西太一宮,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西南八角鎮。
鳴蜩(tiáo):鳴蟬。
酣:濃透。“柳葉”二句:一作“草色浮雲漠漠,樹陰落日潭潭”。
三十六陂(bēi):池塘名,在汴京附近。陂:池塘。江南揚州附近也有三十六陂,故詩中雲“想見江南”。春水:一作“流水”。
持:攜帶。

創作背景

這組詩是公元1068年(北宋神宗熙寧元年)詩人到京城後重遊西太一宮時即興吟成,題寫在牆壁上的作品,即所謂題壁詩。在這初遊與重遊的漫長歲月裏,父母雙亡,家庭變故,國事難為,自己在事業上也還沒有做出什麽成績,觸景生情,感觸很深,寫下這兩首詩。

參考資料:
1、霍鬆林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221-223
賞析

這組詩是王安石重遊西太一宮時即興吟成,題寫在牆上。兩首詩都蘊含了落葉歸根之意,亦兼有韶華易逝的慨歎和日暮鄉關的愁緒。第一首詩由眼前的夏日美景聯想起江南故鄉的風光,抒發了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寫得情景交融,渾然天成;第二首詩回憶初遊西太一宮的情景,表現了對當年父兄同遊之樂的無限眷戀之情,以敘述方式通過今昔對比來傳達詩意,具有動人的意味。

第一首,“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這兩句寫所見景物,純以名詞巧妙組合,色彩對比鮮明。“綠”而曰“暗”,極寫柳葉之密,柳色之濃。鳴蜩,就是正在鳴叫的知了(蟬)。“柳葉”與“綠暗”之間加入“鳴蜩”,見於那些知了隱於濃綠之中,不見其形,隻聞其聲,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渾然一體,有聲有色。“紅”而曰“酣”,把荷花擬人化,令人聯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臉龐兒泛起了紅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