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觸不周山

[未知] 佚名 [简体]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憤怒地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大柱子折斷了,拴係著地的大繩子也斷了。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這裏移動;地向東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塵埃都在這裏匯集。

注釋
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領袖,炎帝的後裔。
觸:碰、撞。
不周山:山名,傳說在昆侖西北。《山海經·大荒西經》載:“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從前。
顓頊(zhuānxū):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的後裔。
天柱折,地維絕: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掛地的繩子斷了。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係掛。維,繩子。絕,斷。
焉:文中譯為“這,這裏”。

曆史真相

實際上剝開神話的外衣,我們發現共工和祝融都說是兩個部落,共工氏部落負責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負責火事管理。由於炎皇神農時期地球處於冰河時期,那時水災不明顯。到了顓頊大禹期間,冰河期已經過去,氣候變熱,冰川消融,大地開始不斷發大水,而有經常暴雨不斷。作為負責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領顓頊認為是共工氏的責任,因此把滔天不斷的洪水怪於共工氏,便下令誅殺共工氏,這邊有戰爭的可能。

然而殺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斷,到了堯帝繼位,水患依然不斷,大雨依舊經常下個不停,於是乎堯帝也下令繼續追殺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殺共工氏的執行者。殺戮再繼續,暴雨和洪水依舊不停止。

大禹的父親鯀被堯帝派去治理水患,修堤堵水九年未果,被殺。公元前4128年舜帝即位,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水患,並徹底誅殺共工氏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