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輕帆,飛急槳,還過釣台路。酒病無聊,欹枕聽鳴艫。斷腸簇簇雲山,重重煙樹,回首望、孤城何處。
閑離阻。誰念縈損襄王,何曾夢雲雨。舊恨前歡,心事兩無據。要知欲見無由,癡心猶自,倩人道、一聲傳語。
掛輕帆,飛急槳,還過釣台路。酒病無聊,欹枕聽鳴艫。斷腸簇簇雲山,重重煙樹,回首望、孤城何處。
閑離阻。誰念縈損襄王,何曾夢雲雨。舊恨前歡,心事兩無據。要知欲見無由,癡心猶自,倩人道、一聲傳語。
譯文
船帆輕掛,大槳急飛,過了一城又一城,到了嚴子陵垂釣的江濱。喝酒過度,必成病態,以至鬱悶而精神空虛。隻有依靠枕頭,聽那大槳發出的叫聲可資慰藉,極為悲痛的斷腸遊子型的外任官蘇軾,眼前閃現著的是叢列成行的雲霧繚繞的山峰,煙雨重重籠罩的樹林。回過頭去看,桐廬縣城在哪裏呢?已經看不到了。
但是頃刻之間就要離開了,分別的愁緒更加使人變得憔悴。
那就隻有從朝雲暮雨的巫山男女歡會的神話夢幻中尋求解脫。不論舊愁還是新歡,對山村的思念也沒有了。不大可能再看到山村人了,但是對他們的癡情和思念沒變。隻有求別人帶去一首詞。
熙寧六年(1073年)二月。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視察富陽、新城、風水洞、桐廬,過嚴陵瀨(tǎ)後返回杭州,作該詞哀歎民生的多艱。
上片以景情反差的手法,反映了蘇軾胸寸的憂愁。“掛輕帆,飛急槳,還過釣台路”,寫出了蘇軾在富春江上輕快行程的生動形態。一個“掛”字,一個“飛”字,有“輕舟已過萬重山”之勢,形象傳神。“酒病無聊,攲枕聽鳴艫”,寫蘇軾醉臥船上的情景。頗似金代元好問《讀書山月》“牆東有洿(wū)池,攲枕聽蛙鳴”的神韻。“斷腸簇簇雲山,重重煙樹”,情緒一變。以醉眼朦朧寸的景物托情,流露出蘇軾渺茫的孤獨感。
“簇簇”、“重重”,將沉鬱心緒襯托得十分逼真。“回首望,孤城何處?”用設問手法,進一步渲染蘇軾對桐廬山村哪堪回首的憂歎。那是一幅淒苦的生活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