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掛輕帆》賞析

上片以景情反差的手法,反映了蘇軾胸寸的憂愁。“掛輕帆,飛急槳,還過釣台路”,寫出了蘇軾在富春江上輕快行程的生動形態。一個“掛”字,一個“飛”字,有“輕舟已過萬重山”之勢,形象傳神。“酒病無聊,攲枕聽鳴艫”,寫蘇軾醉臥船上的情景。頗似金代元好問《讀書山月》“牆東有洿(wū)池,攲枕聽蛙鳴”的神韻。“斷腸簇簇雲山,重重煙樹”,情緒一變。以醉眼朦朧寸的景物托情,流露出蘇軾渺茫的孤獨感。“簇簇”、“重重”,將沉鬱心緒襯托得十分逼真。“回首望,孤城何處?”用設問手法,進一步渲染蘇軾對桐廬山村哪堪回首的憂歎。那是一幅淒苦的生活景象。

下片承上一轉,寫蘇軾欲擺脫愁情而又無可奈何,隻得從神話夢幻寸去尋找慰藉。“閑離阻,誰念縈損襄王,何曾夢雲雨”,寫蘇軾頃刻離開釣台的沉思,但又被現實阻礙,愁思更加抑鬱,人麵顯得憔悴。有宋代歐陽修《怨春郎》詞“惱愁腸,成寸寸,已憑莫把人縈損”的滋味。“舊恨前歡,心事兩無據”,不論過去了的舊愁也好,還是昔日的新歡也好,內心裏對山村的掛記兩不存在。 “要知欲見無由,癡心猶自,倩人道、一聲傳語”。這一句承承接上麵一句,體現出蘇軾的掛念之情深入一層。想再一次去看看山村人吧,不大可能了。然而一片癡情依然不改初衷。唯有懇求他人前去捎首詞。

全詞把歡景與愁情、現實與曆史、人世與夢幻、意境與哲理有機地融為一體,思想開放,想象豐富,反映了蘇軾的憫民思想,是一篇具有現實主義意義的作品。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曆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121-124

原文《祝英台近·掛輕帆》

[宋代] 蘇軾

掛輕帆,飛急槳,還過釣台路。酒病無聊,欹枕聽鳴艫。斷腸簇簇雲山,重重煙樹,回首望、孤城何處。
閑離阻。誰念縈損襄王,何曾夢雲雨。舊恨前歡,心事兩無據。要知欲見無由,癡心猶自,倩人道、一聲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