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
眼穿當落日,心死著寒灰。
霧樹行相引,蓮峰望忽開。
所親驚老瘦,辛苦賊中來。
愁思胡笳夕,淒涼漢苑春。
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
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
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
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
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靜千官裏,心蘇七校前。
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
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
眼穿當落日,心死著寒灰。
霧樹行相引,蓮峰望忽開。
所親驚老瘦,辛苦賊中來。
愁思胡笳夕,淒涼漢苑春。
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
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
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
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
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靜千官裏,心蘇七校前。
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
譯文
盼望鳳翔那邊有人來傳點消息,但沒有等到人於是決意逃回來。
逃竄過程中邊走邊望望眼欲穿,一路上提心吊膽幾乎心都涼透。
重重煙樹像在招引自己向前奔,蓮花似的山峰仿佛為我而打開。
初到時親友們驚訝我又老又瘦,感歎我艱辛地從賊營中逃出來。
黃昏時愁思不已傳來胡笳的悲音,滿目淒涼是那失陷了的京城之春。
能活著回來隻是今天才敢想的事,從小路逃亡隨時都可能一命歸陰。
嚴明的章法製度今天剛剛看得到,就像光武中興一樣這裏氣象已新。
喜悅的心情達到極點變成了悲傷,嗚嗚咽咽不能自禁淚水沾濕佩巾。
第一首“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杜甫身陷賊中的唯一念想和寄托,就是行在中的唐肅宗了。《孟子》中說“聖人三日無君則惶惶然。”杜甫雖不是聖人,但“一飯未嚐忘君”(蘇軾評價杜甫語),卻不得不說是聖人對杜甫的影響。杜甫於身陷賊中之際依然西望行宮,希望有朝一日能突圍抵達,但現實卻是音塵不到,無人卻回,即沒有退回之人。
長安本是淪陷區,帝王身邊的人當然不會自蹈死地,卻不知淪陷區依然有人“眼穿當落日,心死著寒灰”。
唐至德二載(757年)四月,杜甫冒險乘隙逃出被安史叛軍占據的長安,投奔在鳳翔的唐肅宗。曆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到達了朝廷臨時所在地(行在所)。當年五月十六日,唐肅宗拜杜甫為左拾遺,這三首詩便是杜甫作左拾遺以後不久痛定思痛之作,因此第三首有“影靜千宮裏”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