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代] 高啟 [简体]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鍾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
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誇天下壯。
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
我懷鬱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
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
黃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橫江未為固。
前三國,後六朝,草生宮闕何蕭蕭。
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
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標簽: 長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滔滔長江從萬山中奔騰而來,山的走勢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東的。
而隻有鍾山山勢由東向西,蜿蜒如龍,似乎要與江河相抗衡。
長江與鍾山相互爭雄,兩者之勢堪稱天下壯景。
相傳秦始皇曾在鍾山之下埋下黃金,以振“王氣”,但這裏山川靈秀之氣象至今還是旺盛的。
我心中的憂思怎樣才能解開?醉著酒走上雨花台看看。
雨花台上,麵對荒煙落日,一種曠遠迷茫的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石頭城下,江水震怒洶湧,北邊的千萬鐵騎怎敢渡江?
不過吳主孫皓,打著黃旗北去洛陽,竟成俘虜,這分明是凶兆,可見連鐵索橫江都不牢固!
曆經前代吳國,後代南朝,六朝故都宮闕荒蕪,草木已繁茂!
一方霸主忙於割據稱雄,幾度廝殺之,隻能使血流入江河似寒潮一般。
我這一生,遇到聖人很是幸運,起江南發兵,平定爭霸之亂,如今已得休養生息。
從此四海之內永遠一家人,長江不再用以限阻南北。

鑒賞

詩的開頭描寫所看到的景色:長江從萬山叢中呼嘯東下,鍾山似蟠龍乘風西上。江山形勝,使詩人想起當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雜寶,以鎮壓金陵的“天子之氣”,但徒勞無功,金陵依然“王氣”旺盛,此時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接著筆頭一轉,寫詩人自己的心緒和感慨。詩人說自己本是為了排遣胸中的“鬱塞”而在酒後登台眺江的。建國之初,氣象更新,何來愁思?讀完全詩,便不難明白,他是從曆史的教訓而生憂患。

“荒煙落日”的遠景使他引發“蒼茫萬古意”,石頭城下的濤聲使他想起了三國、六朝的舊事。當年南朝陳後主君臣曾以為“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 後來卻成為北軍的階下囚。三國吳主孫皓迷信“黃旗紫蓋見於東南,終有天下者,荊、揚之君乎”的謠傳,帶了王室及後宮數千人要去洛陽稱帝,結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隻好返回。

賞析

這首詩以豪放、雄健的筆調描繪鍾山、大江的雄偉壯麗,在緬懷金陵曆史的同時,發出深深的感慨,把故壘蕭蕭的新都,寫得氣勢雄壯;抒發感今懷古之情的同時,又表達了對祖國統一的喜悅。

“大江來從萬山中”四句,寫目之所見。浩浩的長江,從萬山千壑中奔流而東,綿互兩岸的山勢,也隨之而宛轉東向,隻有那龍蟠虎踞的鍾山,挺然屹立在西邊,好像要乘長風,破巨浪,挽大江而西向似的。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代開國未久之際。作者生當元末明初,飽嚐戰亂之苦。當時詩人正應征參加《元史》的修撰,懷抱理想,要為國家作一番事業。當他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荒煙落日籠罩下的長江之際,隨著江水波濤的起伏,思潮起伏,有感而作。

參考資料:
1、於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