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讚上人

[唐代] 杜甫 [简体]

一昨陪錫杖,卜鄰南山幽。
年侵腰腳衰,未便陰崖秋。
重岡北麵起,竟日陽光留。
茅屋買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聞西枝西,有穀杉黍稠。
亭午頗和暖,石田又足收。
當期塞雨幹,宿昔齒疾瘳。
裴回虎穴上,麵勢龍泓頭。
柴荊具茶茗,徑路通林丘。
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前幾天蒙您陪同前往南山,去尋找一處棲身之地與您為鄰。
我年紀漸老腰腳乏力,在陰崖下居住實屬不便。
我想找的是一塊重岡北護、終日得陽的地方,買所茅屋置點田地以終天年。
聽說西枝村的西邊有個山穀,那裏長滿了杉樹和漆樹。
正午時陽光頗為和暖,石田土質良好作物能夠豐收。
所以我想等到雨停路幹,牙疼的老病好了以後,再邀您同去西穀。
徘徊於虎穴之上,觀覽於龍潭之惻。


要是能在那裏定居下來,我會在茅舍裏備下清茶相待;也將踏著小路,拜訪您的林丘。
讓我們結成“二老”,相互來往,那也是很風流的呢!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於公元759年(唐肅宗幹元二年)秋在秦州(治今甘肅天水市區)所作。

參考資料:
1、韓成武 張誌民,杜甫詩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78頁
賞析

《寄讚上人》被選入《全唐詩》的第二一八卷第八首。這可以說是一篇詩體書信。

從內容著眼,這首詩可分三段。

第一段八句,通過對前一次卜鄰的回顧,引出詩人置“草堂地”的條件。杜甫到秦州後所以再三想到西枝村,就是因為那裏有讚公這位“上人"的緣故。第二句中不言“卜居”而說“卜鄰”,正是這個意思。三至八句說明“心所求”的地方應該是什麽樣子,反襯出“一昨陪錫杖"所以沒有成功的原因。其中“年侵”以致“腰腳哀",由於“腰腳衰”,所以“未便陰崖秋”,脈絡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