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讚上人》賞析

《寄讚上人》被選入《全唐詩》的第二一八卷第八首。這可以說是一篇詩體書信。

從內容著眼,這首詩可分三段。

第一段八句,通過對前一次卜鄰的回顧,引出詩人置“草堂地”的條件。杜甫到秦州後所以再三想到西枝村,就是因為那裏有讚公這位“上人"的緣故。第二句中不言“卜居”而說“卜鄰”,正是這個意思。三至八句說明“心所求”的地方應該是什麽樣子,反襯出“一昨陪錫杖"所以沒有成功的原因。其中“年侵”以致“腰腳哀",由於“腰腳衰”,所以“未便陰崖秋”,脈絡十分清楚。“未便"句從反麵講,“重岡”兩句正麵說,就是《西枝村尋置草堂地夜宿讚公土室二首》中所說的“要求陽岡暖”的意思。“茅屋”句寫作者的另一條件;置草堂並購附近可耕種的土地。最後一句“斯焉”的“斯”統指上述各項,“心所求”總結全段。

第二段包括“近聞”以下四句,描寫“西枝西”的那條山穀。這裏關於山穀的傳聞,正照應上段中對草堂地的要求。“有穀”承“重岡”,不過一從“岡’’說,一從“穀"說;“亭午"句承“競日”句,其中一寫正午,一寫全天;“石田”句承“茅屋”句,不僅“兼土",而且足收。那正是詩人理想的卜居之地。

第三段包括“當期”以下八句。寫詩人的願望和設想:“塞雨幹”、“齒疾瘳”之後,卜居西枝西穀,與讚公為鄰,互相來往交遊,共同欣賞西枝秀色勝景,以此為樂事。“柴荊”、“茶茗”,淡泊閑適,正是風流之處。

這首詩的特點是層次清楚,內容豐富。從這首詩裏,讀者看到了一位失意老人對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杜甫覺得自己已經年邁,腰腿也不靈便,不宜居住在陰冷的地方,如果有一塊陽光充足的山坡上能搭建自己的茅屋,周圍還有土地可供耕種,就心滿意足了。當他聽說西枝村西邊有個地方,不但林木繁茂,風和日暖,而且有著旱澇保收的田地,便渴望能去那裏居住。他通過詩作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這一願望得以實現,到時和讚上人你來我往,一同徜徉在山原,信步於林徑,觀看西枝村秀色美景;賞花品茶論經賦詩,是件多麽令人愜意,使人羨慕的風流之事。

參考資料:
1、韓成武 張誌民,杜甫詩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78頁

原文《寄讚上人》

[唐代] 杜甫

一昨陪錫杖,卜鄰南山幽。
年侵腰腳衰,未便陰崖秋。
重岡北麵起,竟日陽光留。
茅屋買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聞西枝西,有穀杉黍稠。
亭午頗和暖,石田又足收。
當期塞雨幹,宿昔齒疾瘳。
裴回虎穴上,麵勢龍泓頭。
柴荊具茶茗,徑路通林丘。
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