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清明作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標簽: 清明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陣陣輕寒,彌漫在清晨,片片陰雲,籠罩在暮色時分。愁悶裏,竟然未覺到春意已沉。
落花滴淚,是因有風雨的侵臨,啼鳥無情,此事自古而今。
故國的江山啊,突然稱為夢寐,中華英傑人物又一次消沉。
那醉夢獨醒的猛士啊,四海之廣,卻無處可以立身,年年的寒食,徒然上我客子之心。

注釋
壬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作:此處指天氣變化。
“落花”二句:實即杜甫《春望》詩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意,作者偏從正麵說出,以落花、啼鳥之無知,更進一步襯托出自己的深愁遠慮。
龍蛇:比喻隱伏草野,帶時而起的誌士。
愴(chuàng):悲傷。

創作背景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標誌著凋零的嚴冬過去,煦暖的春天來臨。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是祭奠和懷念親人、朋友、同誌的一個日子。而作為遺民詩人的屈大均,在這天觸景生情,將時節與自己的奮鬥聯係起來,抒發了反清無望的深沉幽憤和悲愴。

鑒賞

首聯寫環境氛圍,暗示鬥爭的情況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飄飛的輕雲到了傍晚就陰沉沉的了,在憂愁中的人全然不覺時間已進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寫的實際的天氣,又是寫的內心的感觸:清的力量漸漸滲透已把天下遮掩。環境描寫,有渲染氣氛的作用。後句,點出一個“愁”字,流露鬱懣和時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頷聯用雙關語對比地寫眼前的現實。“有淚”,形容花上的露珠。作者用垂淚的“落花”比喻受打擊的抗清誌士,得意的“啼鳥”來比喻賣力為清廷幫腔的小人。這種寫法我國古典詩詞中常用,屈原就常用香花和臭草來比喻忠與奸。那“鸞鳥鳳凰,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並卸,芳不得薄兮”就是這類構意的始祖了。這樣的寫法,能夠表達作者鮮明的愛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