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王濬的戰艦沿江東下離開益州,顯赫無比的金陵王氣驟然失色。
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東吳滅亡以後,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後滅亡,如今的西塞山依舊緊靠長江。
從今以後天下歸為一同,故壘蕭條長滿蘆荻秋風颯颯。。

注釋
西塞山:位於今湖北省黃石市,又名道士洑,山體突出到長江中,因而形成長江彎道,站在山頂猶如身臨江中。
王濬:晉益州刺史。一作“西晉”。益州:晉時郡治在今成都。晉武帝謀伐吳,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為城,起樓,每船可容二千餘人。
金陵:今南京,當時是吳國的都城。王氣:帝王之氣。黯然:一作“漠然”。

賞析

此詩懷古傷今。前四句,寫西晉滅吳的曆史故事,表現國家統一是曆史之必然,闡發了事物興廢決定於人的思想;後四句寫西塞山,點出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曾經是軍事要塞,而今山形依舊,可是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

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船“樓船”組成的西晉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遊向下遊進軍,符合曆史事實的意思;又有西晉攻下了東吳的意思。“收”字寫出了東吳的望風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劉禹錫於公元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所作。是年,劉禹錫由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刺史調任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刺史,在沿江東下赴任的途中,經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歎曆史興亡的詩。

參考資料:
1、徐中玉 金啟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629-631
2、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63
3、趙其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824-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