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裏,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中秋皓月灑下萬裏金波,好似那剛磨亮的銅鏡飛上了夜空。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麽辦呢?白發漸漸增多,欺負我拿它沒有辦法。
我要乘風飛上萬裏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樹影搖曳的桂樹,因為人們都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注釋
太常引:詞牌名。
呂叔潛:名大虯,生平事跡不詳,似為作者聲氣相應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
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
被白發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欺人故故生”詩意。
斫:砍。
桂:桂樹。
婆娑:樹影搖曳的樣子。

賞析

此詞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投降、立誌收複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詞想象豐富,把超現實的奇思妙想與現實中的思想矛盾結合起來,體現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首詞的上片,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很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的神話傳說:吃了不死之藥飛入月宮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借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實的矛盾。辛棄疾一生以恢複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實使他的理想不能實現。

創作背景

據詞題可知,此詞當作於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為贈友之作。當時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為了收複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起初始終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傳位於其族侄趙昚(孝宗),一時之間,南宋朝野彌漫著準備抗戰的氣氛。但經“符離之敗”,“隆興和議”,事實證明趙昚也是畏敵如虎的投降派。

幹道元年(公元1165年),作者上趙昚《美芹十論》;幹道六年(公元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議》,七年之內,連同另兩篇,四次奏議,慷慨激昂,反複陳說恢複之事,但始終冷落一旁,未被采納。在陰暗的政治環境中,作者隻能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