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士銓

蔣士銓(1725—1784)清代戲曲家,文學家。字心餘、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晚號定甫。鉛山(今屬江西)人。幹隆二十二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幹隆二十九年辭官後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書院講席。精通戲曲,工詩古文,與袁枚、趙翼合稱江右三大家。士銓所著《忠雅堂詩集》存詩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於稿本的未刊詩達數千首,其戲曲創作存《紅雪樓九種曲》等四十九種。

人物生平

早年苦學
蔣士銓先世姓錢,居浙江湖州府長興縣(今湖州市長興縣)九裏瀧庵畫溪頭。明末甲申(1644年),祖父錢承榮9歲,因避兵亂與家人失散,隨人輾轉流落鉛山縣永平鎮,為邑長蔣某收為子嗣,從此宗蔣氏。
清雍正三年(1725年 )十月二十七日(12月1日)雨夜,蔣士銓降生於南昌垣東街小金台前舊宅,適逢響雷,因得乳名“雷鳴”。

他的父親蔣堅是位秀才,性好任俠,擅長刑名之學,有古烈士遺風,曾長期佐幕於山西澤州,屢雪疑案,為當世所重,著有《求生錄》四卷,《晉昌紀獄》二卷,《鐵案》、《劍旁詩》、《書法指南輯說》各一卷。他的母親鍾令嘉也知書識禮,工詩善文,著有《柴車倦遊集》。士銓出生時,家境清寒,但父母的知書識禮,卻使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蔣士銓四歲時,他的母親便斷竹篾為波磔點畫,攢簇成文,教之識字。

主要成就

詩歌
蔣士銓的詩歌作品,據清嘉慶三年揚州刻本《忠雅堂全集》,存詩二千五百六十九首。他還有數千首未刊詩,存於他的稿本中。詩作題材比較廣泛,其中一部分揭露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的詩,如《饑民歎》、《禁砂錢》、《官戒二十四首》之四《察隸役》、《乞人行四首》、《米貴倒疊前韻》,或揭露官府的搜刮錢財,或批判役吏的橫行鄉裏,或描寫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都有一定社會意義。

他還有一些反映城鄉下層社會世態風俗的詩,如《京師樂府詞》等。不過蔣士銓的詩大部分為個人抒情,及吊古、紀遊之作。
他寫詩自稱15歲學李商隱,19歲改學杜甫、韓愈,40歲兼學蘇軾、黃庭堅,50歲以後“不依傍古人,而為我之詩矣”(《忠雅堂文集》卷二)。他論詩也重“性靈”,反對前後七子的複古模擬傾向,他說沈德潛、翁方綱詩論的流弊是:“後賢傍門戶,摹仿優孟容。……各聚無識徒,奉教相推崇。

作者的詩
上一頁1 / 1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