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望海

蜃闕半模糊,踏浪驚呼。任將蠡測笑江湖。沐日光華還浴月,我欲乘桴。
釣得六鱉無。竿拂珊瑚。桑田清淺問麻姑。水氣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壺。

標簽: 邊塞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站立在海邊,遠望那茫茫大海,那迷迷蒙蒙夢幻一般的境界,直令人不由得驚呼了。麵對大海,我想起了古人所說的道理,故任那淺薄無知者去嘲笑吧。大海沐浴了光芒四射的太陽,又好像給月亮洗了澡。我要乘著木筏到海上去看個分明。
乘桴於海上垂釣,可曾釣得大鼇嗎?其實那釣竿也隻是輕拂珊瑚罷了。滄海桑田的巨變,隻有麻姑知曉,要想知道這巨變,隻有問麻姑了。白浪滔天,一片迷蒙中,哪得見蓬壺?

注釋
蜃闕:即海市蜃樓。
蠡測:以蠡測海。乘桴:乘著木筏。
六鱉:以喻氣概非凡。
桑田句:葛洪《神仙傳》:“麻姑自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昔曾時略半也,豈將複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行複揚塵也。”麻姑,女仙名。
蓬壺:海上仙山。

鑒賞

這首《浪淘沙·望海》,借用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成語典故,賦予“水氣浮天天接水”的蒼茫大海以浪漫色調,寫得雄渾壯闊,豪邁奔放。

“蜃闕半模糊”,這是詞人佇立岸邊,遊目騁懷臨遠望海所見海市蜃樓的壯觀美景。因蜃樓是大氣層折光形成的幻景,它飄浮在海麵上空,雲氣迷蒙,無論是樓,還是山,似隱若現,虛無縹渺,遠看並不真切清晰,所以,謂之“半模糊”。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納蘭性德隨康熙帝東巡,途中駐紮於山海關,塞外的闊大景象和壯麗的山海風光,引發了詞人心中雄渾之感,於是詞人寫下了這首詞。

參考資料:
1、《經典讀庫》編委會編著.人間最美納蘭詞精選:,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11:第1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