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皇時周!陟其高山,嶞山喬嶽,允猶翕河。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
譯文
光明壯麗我周邦!登上巍巍高山上,高山小丘相連綿,千支萬流入河淌。普天之下眾神靈,齊聚這裏享祭祀,大周受命永久長!
注釋
般(pán):樂名,是巡狩四嶽河海的一種歌樂。鄭箋:“般,樂也。”
於:讚美詞。皇:偉大。時:是,此。
陟(zhì):登高。
嶞(duò):低矮狹長的山。喬:高。嶽:高大的山。
允:通“沇(yǎn)”,沇水為古濟水的上遊。猶:通“沋(yóu)”,沋水在雍州境內。翕(xī):匯合。一說通“洽(hé)”。
《詩經·周頌》所載《大武》樂章歌詩六首,它們反映的是周朝初年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在敘事上具有紀實性和連續性。六首都有相應的歌舞形態,其首尾係序幕和謝幕,主體部分是中間四段。
《大武》的樂曲早已失傳,雖有零星的資料,但終難具體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則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記錄,可以作大概的描繪。第一場,在經過一番擂鼓之後,為首的舞者扮演周武王,頭戴冕冠出場,手持幹戚,山立不動。其餘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陸續上場,長時間詠歎後退場。這一場舞蹈動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諸侯會師,八百諸侯會合之後,急於作戰,而周武王以為伐紂的時機尚不成熟,經過商討終於罷兵的事實。
周頌·般》詩就其內容而言,當為天子巡狩時祭祀山河之辭。而所謂巡狩,本來就包括鎮壓叛亂在內。詩中聲稱普天之下的疆土都歸周室所有,是針對叛亂不服者而發的。所以這首詩當為周公平亂結束時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