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唐代] 杜甫 [简体]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裏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惟 通:唯)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西山白雪皚皚重兵三城戍守,南郊外的萬裏橋,跨過泱泱的錦江。
因海內戰爭不息幾個兄弟音訊阻隔,我流落天涯潸然淚下身心遙。
惟將遲暮的年光,交與多病的身軀;至今無點滴功德,報答賢明的聖皇。
我騎馬來到郊外時放眼遠眺,無法忍受人世間之事日漸蕭條。

注釋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嶺終年積雪。三城:指鬆(今四川鬆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

鑒賞

詩以“野望”為題 ,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

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主峰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當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

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國家和個人的感懷。三四句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海內外處處烽火,諸弟流散,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聖朝”的內愧。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說已入“遲暮”之年。他歎息說:我隻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聖朝”,是很感慚愧的。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於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

創作背景

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夏天,詩人杜甫在朋友的資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蓋了一間草堂,在飽經戰亂之苦後,生活暫時得到了安寧,妻子兒女同聚一處,重新獲得了天倫之樂。這首詩作於定居草堂的第二年。

參考資料:
1、方青羽.唐詩三百首彩圖館: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