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湖三百裏,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譯文
鏡湖之大有三百餘裏,到處都開滿了欲放的荷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蓮,引得來觀看的人擠滿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個月,便被選進了宮中。
注釋
子夜吳歌:六朝樂府吳聲歌曲。《唐書·樂誌》:“《子夜吳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樂府解題》:“後人更為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李白的《子夜吳歌》也是分詠四季,這是第三首《秋歌》。並由原來的五言四句擴展為五言六句。
鏡湖:一名鑒湖,在今浙江紹興縣東南。
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別稱。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
這首詩講的是西施若耶采蓮的故事。
詩首句“鏡湖三百裏,菡萏發荷花。”廣闊三百裏的鏡湖,在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的時候,西施泛舟出現了,成為采蓮人,但是她的豔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
“人看隘若耶”,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著一“隘”字而傳神,那種人潮洶湧、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麵,猶如呈現在讀者眼前,將王維《西施詠》的“豔色天下重”的虛寫,變成了轟動當地的如實描繪。
這裏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著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勾踐早已確定使用美人計來對付吳國,而西施的美豔傾倒眾生,轟動當地,那麽越國的君臣也不用去費力探訪了,有了這位不二的美女人選之後,才“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