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響亮的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
蟬正是因為在高處發聲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借秋風的力量。

注釋
垂緌(ruí):古人結在頷下的帽纓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清露:純淨的露水。古人以為蟬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響:指連續不斷的蟬鳴聲。
疏:開闊、稀疏。
藉:憑借。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濃鬱的象征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誌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征,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

創作背景

李世民奪位李淵後,虞世南任弘文館學士,成為重臣,但從不傲慢,踏實勤奮,使得李世民對其稱讚有加,深得賞識,於是常邀他參加一些典禮活動。一天,李世民起了雅興,邀請弘文館學士們共賞海池景色,談詩論畫,李世民詢問大家是否有新的詩歌作品,虞世南便誦讀出該詩。

參考資料:
1、[宋]歐陽修,[宋]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200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