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台記

[宋代] 蘇軾 [简体]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為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複,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餘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餘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全之計。

而園之北,因城以為台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誌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台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嚐不在,客未嚐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見餘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標簽: 古文觀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如有可觀賞的地方,那麽都可使人有快樂,不必一定要是怪異、新奇、雄偉、瑰麗的景觀。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饑。以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人們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開災禍,因為幸福可使人歡喜,而災禍卻使人悲傷。人的欲望是無窮的,而能滿足我們欲望的東西卻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醜惡的區別在胸中激蕩,選取和舍棄的選擇在眼前交織,那麽能使人快活的東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這叫做求禍避福。

賞析

這篇文章說明超然於物外,就可以無往而不樂。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無所希冀,無所追求,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就不會有什麽煩惱,能成為二個知足者常樂的人。這是用莊子“萬物齊一”的觀點來自我麻醉,以曠達超然的思想來自我安慰。不管禍福,美醜,善惡,去取,通通都一樣,自己屢遭貶請,每況愈下,也就不足掛齒,可以逆來順受,無往而不樂了。

其實,這是置無限辛酸、滿腹怨憤而不顧的故為其樂,有其形而無其實,猶如酒醉忘優之樂,並非敞懷舒心的快樂。全文以“樂”字為主線,貫穿始終,被稱為“一字立骨”的典範文章。以議論和記敘相結合的方法,從虛實兩個方麵闡明了主旨。遊於物外。就無往而不樂。

創作背景

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為新黨所不容,被排擠出朝廷,先任開封府推官,繼任杭州通判。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被批準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開始治園圃,潔庭宇,把園圃北麵的一個舊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蘇轍給這個台取名叫“超然”。故此,蘇軾寫了這篇《超然台記》。

參考資料:
1、朱一清.古文觀止鑒賞集評: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167-173
2、呂晴飛.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1278-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