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樓寄王卿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
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登上樓閣觀景,攀上叢林覽勝,隻恨當年和我一起攜手登樓,相約上山的王卿已經遠去多時,景同而人已無。
麵對著蒼茫天空,滔滔大海,引起我無限情思。秋風吹拂的山下,傳來斷斷續續的砧杵聲。極目遠眺,荊榛樹叢莽莽一片,一望無際,幾乎塞滿了全郡的每一處。

注釋
樓:指滁州北樓。
王卿:詩人的朋友。卿:是對人的尊稱或朋友間的親切稱呼。
閣:險峻處架木通行的小路。
恨不同:恨不能共同踏閣。
楚雲滄海:指詩人在楚地,而王卿在海濱。
數家:極言人煙寥落。
砧(zhēn)杵(chǔ):搗衣所用的工具。這裏是砧杵聲,指代秋聲。

創作背景

詩人與王卿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賦詩抒懷,後來南北一方,詩人對他非常掛念。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詩人獨自攀山登樓,目睹四野一片荒涼景象,感慨萬千,不由想起以往與王卿一同登高望遠的情景,於是下了這首七絕。

參考資料:
1、林力 肖劍主編.唐詩鑒賞大典 (上、中、下冊) :長征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1版 :第870-871頁
賞析

開頭兩句“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開門見山,將離愁別恨和盤托出,而在用筆上,卻又有委婉曲折之妙。一、二兩句采用的都是節奏比較和緩的“二二三”的句式:“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

在這裏,意義單位與音韻單位是完全一致的,每句七個字,一波而三折,節奏上較之三、四句的“四三”句式,“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顯然有緩急的不同。句中的自對,也使這兩句的節奏變得徐緩。“踏閣”與“攀林”,“楚雲”與“滄海”,分別在句中形成自對。朗讀或默誦時,在對偶成分之間自然要有略長的停頓,使整個七字句進一步顯得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