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陰中係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
譯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著拐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
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麵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注釋
係(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杆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這首詩記述了作者一次遊覽的過程,運用擬人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溫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第一句“古木陰中係短篷”。古木,老樹。陰,樹蔭。係,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說:我在一棵老樹蔭下拴住小船。它告訴我們,作者是乘船出來春遊的。而且這個地方有樹有水,是個好去處。古木成蔭,又乘帶篷的船,暗示了春來天暖,並會有風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過橋東”。杖藜,藜杖,藜是一種草,莖很堅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實際是“我扶杖藜”。說藜杖扶著我,將杖擬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間的感情。意思說:我扶著藜杖來到小橋東麵。這句寫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雖然年紀老了,但遊興很濃。其實在乘船途中,他已經在欣賞春天美景了,現在又徒步遊賞,可見春天景色的迷人。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誌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虯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遊春圖。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