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
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
晨出肆微勤,日入負禾還。
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
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
盥濯息簷下,鬥酒散襟顏。
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
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歎。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人生歸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
誰能棄此不經營,便可求得自心安?
初春開始做農務,一年收成尚可觀。
清晨下地去幹活,日落背稻把家還。
居住山中多霜露,季節未到已先寒。
農民勞作豈不苦?無法推脫此艱難。
身體確實很疲倦,幸無災禍來糾纏。
洗滌歇息房簷下,飲酒開心帶笑顏。
長沮桀溺隱耕誌,千年與我息相關。
但願能得長如此,躬耕田畝自心甘。

注釋
庚(gēng)戌(xū)歲:指晉安帝義熙六年(410年)。
有道:有常理。
固:本、原。端:始、首。
孰(shú):何。是:此,指衣食。營:經營。
以:憑。自安:自得安樂。
開春:春天開始;進入春天。常業:日常事務,這裏指農耕。
歲功:一年農事的收獲。聊:勉強。聊可觀:勉強可觀。
肆(sì):操作。肆微勤:微施勤勞。
日入:日落。禾:指稻子。一作“耒(lěi)”:耒耜,即農具。

賞析

此詩開篇直接展開議論,明確表現詩人的觀點:人生就應該把謀求衣食放在根本上,要想求得自身的安定,首先就要參加勞動,慘淡經營,才得以生存。“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起筆兩句,把傳統文化之大義——道,與衣食並舉,意義極不尋常。衣食的來源,本是農業生產。“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詩人認為人生應以生產勞動、自營衣食為根本。

在詩人看來,若為了獲得衣食所資之俸祿,而失去獨立自由之人格,他就寧肯棄官歸田躬耕自資。全詩首四句之深刻意蘊,在於此。這幾句詩,語言簡練平易,道理平凡而樸素,超越“獲稻”的具體事情,而直寫由此引發的對人生真諦的思考與總結。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晉安帝義熙六年(410年)九月。這年陶淵明四十六歲,是他棄官彭澤令歸田躬耕的第六年。在這年秋收後,他以鄭重又愉快的心情創作了《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這首詩。

參考資料:
1、孟二冬.陶淵明集譯注 .北京:昆侖出版社,2008:226
2、林家驪 楊健.論陶淵明詩歌的理想化傾向[J].浙江學刊,201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