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

[宋代] 陳亮 [简体]

離亂從頭說。愛吾民、金繒不愛,蔓藤累葛。壯氣盡消人脆好,冠蓋陰山觀雪。虧殺我、一星星發。涕出女吳成倒轉,問魯為齊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斬新換出旗麾別。把當時、一椿大義,拆開收合。據地一呼吾往矣,萬裏搖肢動骨。這話霸、又成癡絕。天地洪爐誰扇鞲,算於中、安得長堅鐵。淝水破,關東裂。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天下為什麽如此離亂不息,我們還是從頭開始說吧。 病根就在於那種說愛百姓而不惜錢帛財貨的冠冕堂皇的無恥叛賣,這樣一來,治絲愈棼,情況就越發糟糕,糾纏不清了。人的臉色雖然越發脆嫩好看了,但奮發有為的壯氣卻消磨殆盡了。出使金國溝使臣雖然儀仗盛美,但無所成事,唯知借機去陰山觀賞雪景。自己盼望恢複,連頭發都等白了。

南宋向金國求和的現象是反常的,試問你宋朝因金的興起而轉弱的這種尷尬局麵,到底何年何月才得改變?孔門有仲由這樣的雄壯瑟音,實在是孔丘的榮幸。
我們現在應該打出完全不同的嶄新的抗戰旗幟來。把鵝湖之會時我們所商議的那樁大義反反複複地廣予宣傳闡述。隻要我們據地振臂一呼,那麽就會八方響應,奮起抗金的戰鬥呼聲震撼山河大地。可是這些卻反成了人家笑為癡狂的話柄。

賞析

上片是回顧宋朝屈辱的曆史。也許作者出於對前首詞所提及的“後死無仇可雪”問題的擔憂,這首詞開頭第一句“離亂從頭說”似乎就有意提出人們早已忘卻的往事,以引起回憶。“愛吾民、金繒不愛,蔓藤累葛”是追述自宋初以來長期的恥辱外交。早在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趙恒時,便以“澶淵之盟”向遼國歲贈白銀十萬兩,絹繒二十萬匹,換取中原的暫時和平,首開有宋以來向外族納貢的先例。

其子仁宗趙禎時,向遼國歲貢銀絹又各增十萬兩、匹。此後,遼亡金興,北宋朝廷又轉而向金納貢,數額有增無減。但是,這種作法不僅沒有換來“和平”,反而更引起對方的覬覦,得寸進尺。於是河洛盡失,而宋室乃不得不南渡,以求苟安。最令人吃驚的是,南宋統治者竟至把屈辱說成是愛民。如仁宗所宣稱的:“朕所愛者,土宇生民爾,斯物(指銀繒)非所惜也。

創作背景

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愛國者辛棄疾和陳亮在江西上饒會晤。這場聚會留給後人的,還有辛、陳二公於事後因互相思念而命筆唱和的一係列膾炙人口的瑰麗詞篇。這首詞即陳亮和詞的第二首,大約寫於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是在接到辛棄疾答陳亮的第一首和詞的同調詞之後的再和之作。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劉乃昌主編.中國文學名篇鑒賞·詞賦卷: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