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裏外北歸人。
詔書許逐陽和至,驛路開花處處新。
譯文
於永貞元年九月詩人被貶永州,如今北歸走了四千裏,從永州回到了長安。
朝廷下詔許可在暖和的春天返回京城,在回途的官道上兩旁處處開放了新花。
注釋
灞(ba壩)亭:灞水邊上的驛亭。灞水在長安城東二十裏,驛亭是古代供行旅途中休息的地方。
十一年前:指公元八前。五年詩人被貶離開長安的時間。南渡:指被貶到永州。
四千裏外:永州北距長安約四千裏。四千裏:《舊唐書·地理誌》:“江南西道永州,在京師南三千二百七十心裏。”這裏說“四千”,是舉其成數。
許:許可。
逐:跟隨。
陽和:暖和的春天。
頭兩句是說,11年前被貶於4000裏外的永州,此時終於回來了,語含喜悅,也有感慨。後兩句借用景物來描寫回京路上的歡快心情。春光,鮮花,是實景,但也是作者心理狀態的反映。這樣借景抒情比直接敘述更加生動,真切。末句“處處新”三字用得精當,值得好好體味。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裏外北歸人”。這裏看來是對事實的描述,其實精煉地概括了詩人複雜和激動的情感。其中包含著他對當年遭受貶斥的憤懣,對長期放逐生活的回憶,以及重回長安時的激動心情。交集的百感凝聚在詩句的樸素描繪之中,增強了抒情力量。
柳宗元在公元八一五年初被唐憲宗從永州召回。進入長安前,他在灞亭上寫了這首詩,表達了他渴望能重新得到重用、實現革新理想的政治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