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嘯吒,思欲解世紛。
心隨長風去,吹散萬裏雲。
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
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勳。
老死阡陌間,何因揚清芬。
夫子今管樂,英才冠三軍。
終與同出處,豈將沮溺群?
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嘯吒,思欲解世紛。
心隨長風去,吹散萬裏雲。
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
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勳。
老死阡陌間,何因揚清芬。
夫子今管樂,英才冠三軍。
終與同出處,豈將沮溺群?
譯文
有時我忽覺心情惆悵,兀然獨坐直至夜半。天亮時空懷壯誌,仰天長嘯,,欲為世間解亂釋紛,一展懷抱。我的心隨長風直上萬裏,吹散天空中的浮雲。我羞作濟南伏生,九十多歲了還在啃書本,吟誦古文。不如撰劍而起.到沙漠上去拚殺廝鬥,為國立功。一輩子老死於阡陌之間,怎能揚大名呢?夫子您是當今的管仲和樂毅,英才名冠三軍。我想您終會一起建功立業,豈能一輩子與長沮、桀溺為伍呢?
注釋
何七:何昌浩,排行第七,故稱何七。安旗雲:”似為幽州節度使判官“。判官:節度使屬官。
匡坐:正坐。夜分:夜半。
平明:天明。嘯吒:高號長嘯。
紛:世間的紛爭。
濟南生:即西漢伏生,名勝,濟南人。曾為秦博士,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傳九篇,即今文《尚書》。漢文帝時召伏生,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見《漢書·伏生傳》
夫子:指何昌浩。
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即詩人逝世的前一年。當時詩人飽經滄桑,體弱多病,遭受了政治上最沉重的打擊。
此詩最顯著的特點是善於抒發詩人內心的矛盾和苦悶,最終以擺脫這種苦悶而展示出詩人樂觀向上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可分三段,第一段為前四句。開篇”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兩句,直接點出積鬱於心的”惆悵“。這惆悵雖僅時而出現,但對積極進取、樂觀豪爽的詩人來說,卻也是非常嚴重的。
為此,他正襟危坐,自夜至明,最後竟不得不用長嘯聲來加以發泄:”平明空嘯吒!“然而,”嘯吒“是無濟於事的,隻不過聊以發泄胸中的不平之氣而已,所以用了一個”空“字。”思欲解世紛“,用了戰國時魯仲連的典故。由此可以看出詩人之所以”惆悵“,原因是為了解除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苦難。這就是全詩的主旨所在。詩中的矛盾和苦悶心情也是產生於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