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唐代] 杜甫 [简体]

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標簽: 抒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慈恩寺塔高超出穹廬似的青天之外,強勁的風吹得沒有休止的時候。假若沒有心胸開闊之人的胸懷,登上此樓反而會觸景生情,生出許多憂愁。
登上慈恩寺塔極目遠馳,方知佛教的威力之大,足可以構思佳作,探尋勝境。仰麵穿過彎曲的磴道,方才走出支木交錯的暗處,終於登上頂層。
夜間在塔上仰觀北鬥七星好像在塔的北窗口,耳邊仿佛聽到銀河的水聲向西流動。

白日登塔仰視天空,那羲和鞭趕太陽迅速西進,秋神少昊給人間帶來了清秋。
俯看終南諸山忽若破碎成塊,涇渭之水清濁也難以分辨。從上往下一眼望去,隻是一片空蒙,哪還能辨出那裏是都城長安呢?
回過頭去呼喚一代英主虞舜大帝,隻見虞舜的寢陵蒼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雲。痛惜啊!當年穆王與王母在昆侖瑤池飲酒作樂,竟然喝到夜幕降臨到昆侖山頭。
黃鵠不停地一個個遠走高飛,哀哀鳴叫不止,不知前去投向何方。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在天寶十一年(752年)秋天登慈恩寺塔寫的。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三藏法師玄奘在寺中建塔,即慈恩寺塔。塔共有六層。武則天大足元年(701年)改建,增高為七層。當時高適、薛據等均登大雁塔,每人賦詩一首。杜甫的這首詩是同題諸詩中的壓卷之作。

參考資料:
1、周振甫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428-430
賞析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詩一開頭就出語奇突,氣概不凡。不說高塔而說高標,使人想起左思《蜀都賦》中“陽鳥回翼乎高標”句所描繪的直插天穹的樹梢,又使人想起李白《蜀道難》中“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句所形容的高聳入雲的峰頂。這裏借“高標”極言塔高。不說蒼天而說“蒼穹”,即勾畫出天像穹窿形。用一“跨”字,正和“蒼穹”緊聯。天是穹窿形的,所以就可“跨”在上麵。這樣誇張地寫高還嫌不夠,又引出“烈風”來襯托。

風“烈”而且“無時休”,更見塔之極高。“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二句委婉言懷,不無憤世之慨。詩人不說受不了烈風的狂吹而引起百憂,而是推開一步,說他自己不如曠達之士那麽清逸風雅,登塔俯視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滾起無窮無盡的憂慮。當時唐王朝表麵上還是歌舞升平,實際上已經危機四伏。對烈風而生百憂,正是感觸到這種政治危機所在。憂深慮遠,為其他諸公之作所不能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