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路千裏曲,哀猿何處鳴。
孤臣淚已盡,虛作斷腸聲。
譯文
黃溪的小路彎彎曲曲千裏綿延,不知從哪兒傳來了猿猴的哀鳴?
孤獨無助的臣下早己衫濕淚盡,枉然徒勞發出淒哀斷腸的悲聲。
注釋
黃溪:在今永州境內,水出雙牌縣陽明山後龍洞,流經芝山區,入祁陽縣,至白水入湘江。
孤臣:孤立無援、憂心國事的臣下。
虛作:空作,徒作。
斷腸聲:指哀猿悲鳴。
這首詩首句緊承“題中意”而來,從“溪略”寫起,使人開篇即進入“溪路千裏曲”的山間小溪境界。開篇明義,單刀直入,省去許多閑筆。“千裏”極言“溪路”之長,“曲”字極繪“溪路”之形。“千裏”而又“曲”,可見“溪路”依山就勢、蜿蜒曲折之態。次句點題,寫“聞猿”。
“哀猿何處鳴?”正是“兩岸猿聲啼不住”,時斷時續,此起彼伏,隻聞其聲,不見其形。山勢之陡峭,森林之莽蒼,“溪路”曲折回旋,山水相連又相隔,盡在不言之中。正因為“溪路千裏曲”,故不知“哀猿何處鳴”。“猿”前著一“哀”字,富於感情色彩。詩人此時,正處在寂寞、淒愴、哀怨的心境之中,由情及景,故所聞“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
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柳宗元參加王叔文新政改革。憲宗即位(806年),參與永貞革新者均遭貶黜。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寫作此詩時,在永州貶所已七年之久。詩人隨永州刺史赴黃溪黃龍祠祈雨,中途聽到猿猴哀鳴,遂有感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