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泰山六首

[唐代] 李白 [简体]

天寶元年四月從故禦道上泰山

四月上泰山,石平禦道開。
六龍過萬壑,澗穀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於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水急鬆聲哀。
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地底興雲雷。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銀台。
天門一長嘯,萬裏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飄颻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卻掩青雲關。
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岩間。
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
感此三歎息,從師方未還。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雲關。
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
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綠發雙雲鬟。
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

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
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
雲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
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
銀台出倒景,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

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萬壑絕淩曆。
緬彼鶴上仙,去無雲中跡。
長鬆入霄漢,遠望不盈尺。
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
終當遇安期,於此煉玉液。

朝飲王母池,瞑投天門關。
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夜靜鬆風歇。
仙人遊碧峰,處處笙歌發。
寂靜娛清輝,玉真連翠微。
想象鸞鳳舞,飄颻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
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
明晨坐相失,但見五雲飛。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陽春四月登泰山,平整的禦道沿著屏風樣的山峰直上。
皇上曾經乘坐六龍車輦翻山越嶺,深壑幽穀縈回曲折。
當年碧峰上遺留的馬蹄痕跡,現在早已被青苔掩蓋。
峭壁懸崖,飛瀑噴流,鬆風水聲激切哀鳴。
北望群峰奇絕,仿佛向東海傾倒。
安放皇帝玉冊的石洞前巨大的石門緊閉,隱隱感覺到地底風雷湧起。
絕頂望東海蓬萊三島,想象到了金銀台。
站在南天門長嘯一聲,青風四麵萬裏來。


仿佛看到四五個美麗的仙女,飄飄嫋嫋飛下九天來。
她們對我嫣然一笑,接著把一隻璀璨的流霞酒杯贈送給我。
我急忙再三低頭致禮,自己很慚愧:不是神仙而受此大恩。
我頓時感覺到:宇宙如此渺小,這塵世有什麽值得戀眷的呢?

鑒賞

李白的《遊泰山六首》為連章古詩,其中每一首都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審美境界,而全詩六首從整體上展示了更廣闊、更深邃、更完美的意境,描繪了一座雄渾壯麗的自然之山,一座奇異可感的神妙之山,令人體悟到這是寄寓著作者人生理想、人格向往的情感之山,心靈之山。泰山方圓四百多公裏,體勢宏大,“意想之所至,皆山也”(張俯《岱誌》)。其景觀雄奇、險絕、曲幽,奧曠之特色俱臻。

僅以登山中軸線而曆,從王母池、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天街至玉皇頂,再及日觀峰、月觀峰,沿途凡峰崖,澗穀,泉瀑,奇鬆怪石,名禽異花,雲嵐煙霧極目難盡,即或為長文,亦覺語白言乏。而李白在《遊泰山六首》中卻能以超然的宇宙觀和獨特的時空透視,目攬泰山萬象於方寸,馳思結韻於毫端,以寫意山水筆法繪出了有聲畫卷,顯示了李白詩歌獨有的豪放風格。

創作背景

唐代大詩人李白對泰山懷著異常深厚的感情。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四月,李白來到泰山,寫下了這六首讚美泰山的組詩。

參考資料:
1、夏忠梅.李白《遊泰山六首》新解.載《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