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穎師彈琴

[唐代] 韓愈 [简体]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皇。(鳳皇 一作 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琴聲猶如一對親昵的小兒女在耳鬢廝磨,互訴衷腸,又夾雜著嗔怪之聲。
忽地一下琴聲變得高亢雄壯,好似勇士騎馬奔赴戰場殺敵擒王。
一會又又由剛轉柔,好似浮雲、柳絮漂浮不定,在這廣闊天地之間悠悠揚揚。
驀地,又像百鳥齊鳴,啁啾不已,一隻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
登攀時一寸一分也不能再上升,失勢後一落千丈還有餘。
慚愧呀我空有耳朵一雙,還是無法理解琴聲真正的意境。


自從穎師開始彈琴,就被其琴聲所深深感動,起坐不安。
眼淚撲撲簌簌滴個不止,浸濕了衣襟,隻能伸手製止,不願再聽。
穎師確實是有才能的人,可是別再把冰與火填入我肝腸。

鑒賞

唐人音樂詩較著名者,有李頎《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李白《聽蜀僧濬彈琴》、李賀《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等及韓愈此篇。篇篇不同,可謂各有千秋。喜懼哀樂,變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狀,這就是韓愈聽穎師彈琴的感受。讀罷全詩,穎師高超的琴技如可聞見,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此詩寫作者聽穎師彈琴的感受。詩從演奏的開始起筆,到琴聲的終止完篇。詩人首先運用多種手法刻畫了音樂形象,然後,詩人又寫了音樂效果,以自己當時的坐立不安、淚雨滂沱和冰炭塞腸的深刻感受,說明音樂的感人力量。形象的刻畫為效果的描寫提供了根據,而效果的描寫又反證了形象的刻畫的真實可信,二者各盡其妙,交互為用,相得益彰。

故事

一千多年前,在中國的唐朝,相傳有一個名叫穎的和尚,從印度來到中國,人們尊稱他為穎師。穎師演奏古琴十分出名,他的古琴長八尺一寸,用質地優良的古桐木製成,音色非常優美。穎師彈琴的技藝精湛,演奏時有特別的韻味,而且曲目很豐富,遠近知名。據說有一個生病的人,躲在床上,聽到穎師彈琴的聲音,頓然覺得已經病好了,坐了起來,不用再服藥了。韓愈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也慕名前來欣賞穎師彈琴。

開始的時候,琴音柔和細弱,婉轉輕盈,像一對年輕的少男少女在靜悄悄地溫柔細語,傾訴彼此心裏的愛慕之情。韓愈聽得十分愉悅,像是聽到了一首美麗的情詩。突然,琴聲激昂高亢,像是萬馬奔騰,勇士們奔赴沙場,刹時間刀劍齊鳴,悲壯慘烈。韓愈為之精神震奮不已,好像自己也在戰場廝殺。一會兒,琴聲又悠揚飄逸,像柳絮輕場,隨風飄忽,在藍天白雲下自由飛舞。韓愈也如醉如癡,仿佛自己也飄上了太空。

創作背景

此篇作於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相傳唐朝有一個名叫穎的和尚,從印度來到中國,人們尊稱他為穎師。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也慕名前來欣賞穎師彈琴,並把他聽穎師彈琴的感受寫成了一首詩,即這首《聽穎師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