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最高樓

[唐代] 杜甫 [简体]

城尖徑昃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
峽坼雲霾龍虎臥,江清日抱黿鼉遊。
扶桑西枝對斷石,弱水東影隨長流。
杖藜歎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回白頭。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尖峭的山城,崎嶇的小路,以及插在城頭的旌旗都暗自發愁。就在這樣的地方,孤孤單單、若隱若現地聳立著一座飛騰的高樓。
雲霾隔斷連綿的山峽,群山如同龍虎在靜臥;陽光映照著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黿鼉在浮遊。
扶桑西端的樹枝遙對山峽的斷石,弱水東來的影子緊接長江的流水。
拄著藜杖感歎世事的人究竟是誰?血淚飄灑空中,就在我滿頭白發回顧的時候。

注釋
餘英時《唐詩選》:城依山建築(《上白帝城》所謂“城峻隨天壁”),沿坡向上築到山頂,過了山頂又沿坡向下,所以有“尖”處,“城尖”就是山尖。城尖兩邊的城頭走道是傾仄(斜)的。旌旆:旌旗,旆(音佩),本義為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飄帶。
蕭滌非注:縹緲,高遠不明之貌。樓高勢若飛,故曰飛樓。
坼(chè),裂縫。霾(mái),指雲色昏暗。龍虎臥,形容峽坼雲霾。
日抱:指日照。

賞析

白帝城危聳於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東白帝山之上,背負峭壁,前臨大江,占據高峻山勢,為三峽入口處著名勝景。杜甫晚年寄居夔州,詠白帝城作品頗多,此為其中之一。

“城尖經仄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起句突出“白帝城最高樓”之高:城高路險,城頭遍插旗幟,而旗幟亦愁城樓高險,則人愁不言而喻。白帝城樓高聳於此縹緲之際,淩空若飛,詩人駐立樓前,極目四望,胸襟益開。其立足之高,視野之闊,使得全詩在未展開之前已籠罩於一種雄奇壯麗的氣勢之中。

創作背景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春未夏初,杜甫從雲安遷居夔州,開始了寄寓夔州的一段生活,也進入了一個詩歌創作的高峰期。白帝城在夔州東麵,坐落於山頭上,麵臨長江,杜甫初到夔州,登樓眺望,感慨無限,作《白帝城最樓》。

參考資料:
1、海兵.杜甫詩全集詳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