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好好詩

[唐代] 杜牧 [简体]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來樂籍中。後一歲,公移鎮宣城,複置好好於宣城籍中。後二歲,為沈著作以雙鬟納之。後二歲,於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

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餘。
翠茁鳳生尾,丹臉蓮含跗。
高閣倚天半,章江聯碧虛。
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
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
吳娃起引讚,低回映長裾。
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
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
繁弦迸關紐,塞管裂圓蘆。
眾音不能逐,嫋嫋穿雲衢。
主公再三歎,謂言天下殊。
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
龍沙看秋浪,明月遊東湖。
自此每相見,三日已為疏。
玉質隨月滿,豔態逐春舒。
絳唇漸輕巧,雲步轉虛徐。
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舳艫。
霜凋謝樓樹,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塵土,樽前且歡娛。
飄然集仙客,諷賦欺相如。
聘之碧瑤佩,載以紫雲車。
洞閉水聲遠,月高蟾影孤。
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
洛城重相見,婥婥為當壚。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
朋遊今在否,落拓更能無?
門館慟哭後,水雲愁景初。
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隅。
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

標簽: 抒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於大和三年在已故的吏部侍郎沈公任江西觀察使的幕府供職。那時張好好十三歲,已經小有名氣,剛因會唱歌而被編入樂籍。過了一年,沈公改官宣歙觀察使,又把張好好帶去安排在宣城樂籍。又過了兩年,張好好被沈公弟弟著作郎沈述師以雙鬟的年紀納為姬妾。再後兩年,我在洛陽東城重又見到張好好。感舊傷懷,就題了這首詩送給他。

您是南昌佳麗人,當年十三才有餘。
像嫩綠鳳尾剛生芽,像暈紅蓮花還含苞。
高閣依在半天裏,章江連接碧雲霄。
在這裏請您試珠喉,專為此把華麗宴排鋪。
主人公環顧四座客,正驚訝您來得踟躕。
吳娃就起身引您上前,還猶豫掩長袖半遮麵。
一雙發髻高低恰合宜,青螺小襖正顯身嬌俏。
明眸嫵媚靜垂下雙袖,歌喉囀動猶如雛鳳鳴呼。
急促的弦索彈出關紐,高亢的管樂像要吹裂圓蘆。

創作背景

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陽與張好好不期而遇,此時的張好好已經淪落為他鄉之客,以當壚賣酒為生。杜牧感慨萬分,寫了一首五言長篇《張好好詩》。《張好好詩》創作具體時間是大和八年,即834年。

鑒賞

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自嘲的杜牧,其實是位頗富同情心的詩人。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杜牧路過金陵,曾為“窮且老”的昔日歌女杜秋,寫了悲慨的《杜秋娘詩》;兩年後,詩人任東都監察禦史,在洛陽重逢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樂妓張好好,又為她淪為“當壚”賣酒之女,而“灑盡滿襟”清淚——這就是此詩的由來。

風塵女子的淪落生涯,在開初往往表現為人生命運的驚人躍升。此詩開篇一節,正以濃筆重彩,追憶了張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韻、名聲震座的美好一幕:“翠茁(zá,生長)鳳生尾,丹葉蓮含跗(花萼的基部)”——這位年方“十三”有餘的歌女,當時身穿翠綠衣裙,嫋嫋婷婷,就像飄曳著鮮亮尾羽的鳳鳥;那紅撲撲的臉盤,更如一朵搖曳清波的紅蓮,含葩欲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