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會而作

舊穀既沒,新穀未登,頗為老農,而值年災,日月尚悠,為患未已。登歲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資,煙火裁通。旬日已來,始念饑乏,歲雲夕矣,慨然永懷,今我不述,後生何聞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

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

惄如亞九飯,當暑厭寒衣。

歲月將欲暮,如何辛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嗟來何足吝,徒沒空自遺。

斯濫豈攸誌,固窮夙所歸。

餒也已矣夫,在昔餘多師。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舊年的穀子已經吃完,新穀還沒有登場。我也算得上是一個老農,遇上了災荒年景。來日正長,災荒遠未度過。一年的收成,既然已無指望,眼下早晚之餐僅能勉強維持不至斷炊。近十天來,才真正感到饑餓困乏。一年將盡,不禁慨然長歎,寫下此詩以抒發懷抱。現在我如果不把心裏話說出來,後代子孫又怎麽能知道呢?

年少即逢家困乏,老來更貧常受饑。
粗食淡飯願已足,哪敢企求精美味!
窮困僅次於子思,暑天已厭穿寒衣。
一年歲月又將盡,何等辛酸又苦悲!
施粥之人心善良,掩麵之人非所宜。
嗟來之食何足恨,白白餓死徒自棄。
人窮斯濫非我願,君子固窮是本誌。
饑餓貧窮又何妨,古來多有我先師。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陶淵明六十二歲。陶淵明晚年的生活日漸貧困,加之遇到災荒,家中常常困乏,甚至到了揭不開鍋的程度,於是有感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81-184
2、鍾元凱 等.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570-572
鑒賞

此詩題為“有會而作”,“會”即會意之會,指有所感悟和領會。詩通篇直抒胸臆,寫其所感和所思,而把具體的事由放在序中作為背景交代。究其緣起,乃是值歲暮之際,新穀未收,又適逢災年,糧食匱乏到了難以充饑的地步。這種困厄艱苦的境遇似毫無詩意可言,而詩人卻從中激揚起對生命的執著之情。

詩的首二句,概括了自己貧寒的一生,“弱年”指青年時期,“家乏”是不甚寬裕的意思,“更長饑”就每況愈下,連起碼的生存條件也難乎為繼了。下麵四句以自己的生活實感和體驗把這種境遇具體化:“菽麥”兩句說隻要有粗食充饑就已心滿意足,欲吃粱肉更簡直是非分之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