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舊居

疇昔家上京,六載去還歸。

今日始複來,惻愴多所悲。

阡陌不移舊,邑屋或時非。

履曆周故居,鄰老罕複遺,

步步尋往跡,有處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

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

標簽: 抒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從前居住在上京,離別六年常來歸。
今日重來舊居處,淒愴哀痛多傷悲。
東西街道仍原樣,有些房舍已坍頹。
故居周圍走訪遍,鄰裏老人少存遺。
漫步探尋前蹤跡,某處令我情戀依。
百年隻是變幻影,寒來暑往歲月催。
常憂生命到盡頭,身體氣力未盡衰。
丟開不去多思念,姑且痛飲舉起杯。

注釋
舊居:指陶淵明故居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疇(chóu)昔:往昔,從前。疇:發語助詞,無義。家上京:詩人大約在義熙元年(405),即由彭澤歸田那一年,從舊居柴桑遷往上京居住。上京:地名,當距柴桑舊居不遠。
六載:即詩人在上京居住的時間。一本作“十載”。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晉安帝義熙八年(412年),陶淵明四十八歲;一說作於十三年(417年),陶淵明五十三歲。詩人居上京時。尚常往來於柴桑之間,然遷至南村後,已多年未回柴桑。這次回到闊別已久的柴桑故地,感慨人生無常,於是寫下這首淒涼哀怨的詩歌。

參考資料: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29-131
鑒賞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蕭瑟衰敗的舊居景象,基調淒涼哀怨。房屋的變遷,人事的推移,直接的原因是社會的動蕩,而又像是生命枯榮變幻的必然。全詩以“一觴聊可揮”做結,看似要以及時行樂來驅散心中的“惻愴”和“所悲”,但是詩人的“及時行樂”有其自身的獨特性,是其人生智慧的表現形式:縱浪於“自然”之中,身心達到適意之境。陶淵明的生活建立在田園生活的“自然”的基礎之上,他解決人生問題的智慧也是由此生發出來。

陶淵明在回舊居之前已經曆了辭官歸田後的六年躬耕生活,可以說曆盡艱難困苦,而今體力漸衰,迫使他不得不回到老家。眼前破落的故裏,又增添了詩人的惻愴之情。潯陽(今江西九江)為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與西境重鎮江陵(今湖北荊州)之樞紐。在過去十年中,桓玄篡亂,盧循起義,潯陽地區及左近都有激戰。社會動蕩與戰亂,使潯陽日益凋敝。這首詩表麵上似乎是專因環境、體衰而悲慨,但如果聯係“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