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裏,氣壓江城十四州。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登上八詠樓遠望逸情,放下對國事的憂愁,把它留給後人。
這裏水道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裏,戰略地位足以影響江南十四州的存亡。

注釋
風流:指情高遠致。八詠樓:在宋婺州(今浙江金華),原名元暢樓,宋太宗至道年間更名八詠樓,與雙溪樓、極目亭同為婺州臨觀勝地。
南國:泛指中國南方。
十四州:宋兩浙路計轄二府十二州(平江、鎮江府,杭、越、湖、婺、明、 常、溫、台、處、衢、嚴、秀州),泛稱十四州(見《宋史·地理誌悅》)。

創作背景

紹興四年(1134年)九月,李清照避難金華,投奔當時在婺州任太守的趙明誠之妹婿李擢,卜居酒坊巷陳氏第。在金華期間,李清照作《題八詠樓》詩,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其“江山留與後人愁”之句,堪稱千古絕唱。

參考資料:
1、侯健,呂智慧.李清照詩詞評注[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85.
賞析

詩的首句“千古風流八詠樓”,可謂寫盡斯樓之風流倜儻,筆調輕靈瀟灑,比摹真寫實更為生動傳神。次句“江山留與後人愁”緊承前句,意謂像八詠樓這樣千古風流的東南名勝,留給後人的不但不再是逸興壯采,甚至也不隻是沈約似的個人憂愁,而是為大好河山可能落入敵手生發出來的家國之愁。對於這種“愁”,李清照在其詩文中曾多次抒發過。事實證明,她的這種“江山之愁”不是多餘的,因為“金人連年以深秋弓勁馬肥人寇,薄暑乃歸。

遠至湖、湘、二浙,兵戎擾攘,所在未嚐有樂土也”(《雞肋編》卷中)。具體說來,繼汴京淪陷、北宋滅亡之後,南宋朝廷的駐蹕之地建康、杭州也先後一度失守。曾幾何時,金兵直逼四明,高宗隻得從海路逃遁。眼下作為行在的臨安,又一次受到金、齊合兵進犯的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