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綰長條欲別難,盈盈自此隔銀灣。便無風雪也摧殘。
青雀幾時裁錦字,玉蟲連夜翦春旙。不禁辛苦況相關。
譯文
記得我們分別那日,折柳相送,依依不舍。都知道從此天各一方,再難相見,那種刻骨的傷感,比風霜雪雨更催人老去。
如今你我遠隔天涯,不知何時才能收到你的音訊。馬上就要立春,正是連夜裁製春皤準備迎春的日子,你也許沒空給我寫信吧。我的心係於你,你是否和我一樣,也在思念中煎熬,和我一樣憔悴?
注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於若耶溪而得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記綰(wǎn):盤繞打結。長條:長的木條,特指柳枝。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從文中可以看出,該詞當作於詞人和戀人沈宛分別之後一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南巡結束,詞人不得不跟隨回京,一年之後因詞人懷念沈宛而寫下了這首詞。
這首《浣溪沙》為抒寫離情別緒的詞作。芬芳雅致,又無處不顯露出自己的思念關懷。“記綰長條欲別難”,描寫昔日分手時的情景,你我在離別之時,楊柳依依,難舍難分。在古代,柳這個意象經常出現在描寫離別場景的詩詞中,例如“上馬不促鞭,反折楊柳枝,碟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
曆代文人墨客之所以在送別時折柳寫柳,是因為“柳”與“留”諧音,因而“折柳”相留,從而表達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
“欲別難”寫出了古人所處的環境與條件之艱苦,由於交通不便,人們在離別之後,往往是音容杳然。甚至到死也難以再見上一麵.因此古人在離別時通常會黯然神傷,難舍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