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浙江問舟中人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

標簽: 抒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潮落後江麵平靜還沒有起風,乘一隻小船渡江與您相從。
不時探頭向天邊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注釋
浙江:即錢塘江。《莊子》作製河,《山海經》、《史記》、《越絕書》、《吳越春秋》作浙江,《漢書·地理誌》、《水經》作漸江水。古人所謂浙漸,實指一水。
江:指錢塘江。未有:沒有。
扁舟:小船。《史記·貨殖列傳》:“範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歎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舟:一作“舠(dāo)”。

創作背景

孟浩然於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初年進入張說幕府,一直到開元十三年(725年),其間幾度出入,但並不得意,於是漫遊吳越一帶。開元十三年秋自洛陽出發,沿汴河南下,經廣陵渡江至杭州,然後過浙江越州(今紹興)。此詩即作於此時。

參考資料:
1、鄧安生 孫佩君.孟浩然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212-213
賞析

孟浩然主要擅長寫五言詩,風格渾融衝淡。詩人將自己特有的衝淡風格用於七絕,往往“造境飄逸,初似常語”而“其神甚遠”(陳延傑《論唐人七絕》)。此詩就是這樣的高作。

在杭州時,詩人有句道“今日觀溟漲”,可見渡浙江(錢塘江)前曾遇潮漲。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詩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續行。首句就直陳其事,它由三個片語組成:“潮落”、“江平”、“未有風”,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語。然而細味,這樣三頓形成短促的節奏,正成功地寫出為潮信阻留之後重登旅途者愜意的心情。可見有時語調也有助於表現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