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娃宮懷古五絕

綺閤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
越王大有堪羞處,隻把西施賺得吳。
鄭妲無言下玉墀,夜來飛箭滿罘罳。
越王定指高台笑,卻見當時金鏤楣。
半夜娃宮作戰場,血腥猶雜宴時香。
西施不及燒殘蠟,猶為君王泣數行。
素襪雖遮未掩羞,越兵猶怕伍員頭。
吳王恨魄今如在,隻合西施瀨上遊。
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
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標簽: 懷古
注釋

⑴金鏃(zú):金屬製的箭頭。
⑵屟(xiè)廊:亦作“屧廊”,即響屧廊。春秋時吳宮廊名。屟是木板拖鞋。吳王夫差命人將廊下的土地鑿成甕形大坑,上麵用厚木板覆蓋輔平,讓西施和宮女穿上木鞋在上麵行走,錚錚有聲,所以取名響屟。今蘇州靈岩寺圓照塔前有一個小斜廊,就是其遺址。
⑶鄭妲:一作“鄭旦”,是曆史上一位剛烈女子。她與西施一樣,也是被越王勾踐選中獻給吳王夫差的美女之一。


⑷罘罳(fú sī ):也作“罦罳”。古代一種設在門外的屏風;設在屋簷下防鳥雀來築巢的金屬網。
⑸伍員(yún):即伍子胥。春秋末期楚國人,後為吳國大夫。

鑒賞

七絕《館娃宮懷古》共五首,又名《館娃宮懷古五絕》。這五首思古寄慨之作,是皮日休在蘇州任職時,因尋找館娃宮舊跡而作。組詩詠懷古事以寄諷,以敘述和議論相結合,通過館娃宮昔盛今頹的具體情形的對比,反映吳國的盛衰興亡,籍此表達對世事滄桑、國事興衰的慨歎。

組詩總體上是說昔日宮中的盛宴、美人、歌舞已經被硝煙彌漫所取代。詩人用歌舞升平的場麵與戰火紛飛的場景相對比,以史實為據,但使用翻案法,“出奇立異”,不落窠臼。王錫九《皮陸詩歌研究》認為,古代文人中的隱逸者,發思古之幽情,“亦是好以議論為詩者”(方嶽《深雪偶談》)。

比如第三首說燒殘的蠟燭還為吳王夫差的悲慘下場滴下幾滴淚珠,西施反不如蠟燭,沒有一點悲戚的表現。這是反其意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