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歸鹿門山歌 / 夜歸鹿門歌

山寺鍾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岩扉鬆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標簽:
譯文及注釋

韻譯
黃昏時山寺的鍾聲在山穀中回響,漁梁渡口處人們爭著過河,喧鬧不已。
人們沿著沙岸向江村走過去,我也乘坐一葉小舟返回鹿門。
鹿門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樹漸漸顯現出來,好似忽然來到了龐公隱居之地。
相對的山岩和鬆間小路幽幽靜靜,隻有隱居的人在此來來去去。

散譯
天色已近黃昏,山寺裏的鍾聲響起,漁梁渡口人們爭著過河,喧鬧不已。
行人沿著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著小舟返回鹿門山。
皎潔的月光照映著鹿門山,山樹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覺就到了龐公曾隱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現在的棲身之地。
如門的山岩、鬆間的小路幽幽靜靜,隻有隱者獨自來去,與這美妙的大自然融為一體。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抒懷詩。一二句寫魚梁洲渡頭日暮十分喧鬧,並以此襯托襯托詩人沉靜和灑脫超俗的胸懷。三四句寫人們歸家,詩人去鹿門,寫出了世人與詩人“同的歸途。五六句寫月光照耀,夜登鹿門山的情景,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後兩句寫龐公隱居之所,岩壁門外,鬆徑寂寥,隻有詩人與山林相伴,與塵世隔絕,詩人恬淡超脫的隱士形象躍然紙上。

“山寺鍾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寫詩人傍晚江行的見聞。

首句寫白晝已盡,黃昏降臨,幽僻的古寺傳來了報時的鍾聲,次句寫沔水口附近的漁梁渡頭人們急於歸家時搶渡的喧鬧,首句表現的是安寧靜謐的環境,次句卻表現喧囂,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比照,這是遠離人寰的禪境與喧雜紛擾的塵世的比照。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作者四十歲後隱居鹿門時,即公元708年(景龍二年)至公元712年(先天元年)間,故題為“夜歸鹿門山”。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裏,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遊曆吳、越數年後返鄉,決心追步鄉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為在鹿門山辟一住處。

參考資料:
1、蕭滌非.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80-81
2、餘恕誠.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
3、江龍.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