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

[唐代] 李白 [简体]

何處可為別,長安青綺門。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臨當上馬時,我獨與君言。
風吹芳蘭折,日沒鳥雀喧。
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
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源。

君思潁水綠,忽複歸嵩岑。
歸時莫洗耳,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買名。
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何處是我們分手的地方?我們已經送到這京城的青綺門。胡姬揚著其蓮藕般的手臂,把我們招進酒樓醉飲。當您上馬即將東行的時刻,請聽一聽我的肺腑之言:您看那芳蘭正被狂風摧折,日邊的樹枝上則聚集著喧四的雀群您一定記得晉代郭瑀手指飛鴻的故事,而我這籠中之鳥的心裏卻充滿了矛盾。

祝您一路順風,穎水源頭將是我們共同的歸隱之地,同歸何必有早晚之分?
您因懷念久別的穎水,又要回到穎水源頭魯山歸隱去了。穎水邊不要像許由那樣用清水洗耳,您要洗一洗自己的心。洗耳隻不過是徒買虛名,洗心才能心純情真。高隱東山的謝公究竟要被起用的,因為他忘不了解救蒼生的重任。

鑒賞

公元743年(唐天寶二年),李白在翰林。唐玄宗無意重用他,更加上楊貴妃、高力士、張垍等屢進讒言。於是,他初到長安懷抱的希望終於破滅,打算離開長安。這首詩正作於此時。 

詩的開頭,點明送之的地點。“長安青綺門”,是東去的行人辭之京城的起點,自然會使詩人想起種瓜的召平;再往前走,便是折柳分袂的灞橋。這個地方原本就蘊蓄著曆史的感慨,加上酒店裏胡姬殷勤招呼,舉杯在手,更覺得思緒萬千,之情無極。在朋友臨當上馬,相之即在頃刻之際,詩人含蓄地傾訴了他的肺腑之言:“風吹芳蘭折,日沒鳥雀喧。”這表麵上是寫詩人眼前容易看到的景物,但實際上是暗喻心中難以表達的感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詩中提到送裴圖南的地點為“長安青綺門”,可見此詩為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時的作品。當時李白在翰林。唐玄宗無意重用他,更加上楊貴妃、高力士、張垍等屢進讒言。於是,他初到長安懷抱的希望終於破滅,打算離開長安。這首詩正作於此時。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09-610
2、徐永年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