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複漢、唐故地。見城邑人物繁麗,雲:西涼府也。喜甚,馬上作長句,未終篇而覺,乃足成之。
天寶胡兵陷兩京,北庭安西無漢營。
五百年間置不問,聖主下詔初親征。
熊羆百萬從鑾駕,故地不勞傳檄下。
築城絕塞進新圖,排仗行宮宣大赦。
岡巒極目漢山川,文書初用淳熙年。
駕前六軍錯錦鏽,秋風鼓角聲滿天。
苜蓿峰前盡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複漢、唐故地。見城邑人物繁麗,雲:西涼府也。喜甚,馬上作長句,未終篇而覺,乃足成之。
天寶胡兵陷兩京,北庭安西無漢營。
五百年間置不問,聖主下詔初親征。
熊羆百萬從鑾駕,故地不勞傳檄下。
築城絕塞進新圖,排仗行宮宣大赦。
岡巒極目漢山川,文書初用淳熙年。
駕前六軍錯錦鏽,秋風鼓角聲滿天。
苜蓿峰前盡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
譯文
天寶年間安祿山攻陷了洛陽長安,北庭安西都被敵人侵占。
五百年來土地喪失無人過問,今日裏聖明的皇上親自征戰。
百萬猛士跟隨皇帝的車駕前進,用不著傳下檄文故土紛紛歸順。
遙遠的邊塞築起城牆劃入版圖,行宮裏排列儀仗宣讀大赦的詔文。
極目遠望都是宋朝的河山,發布文書開始用淳熙紀年。
慶功大典的將士穿著彩色的戰袍,秋風裏軍樂奏起鼓角震天。
苜蓿峰前都是哨亭堡壘,交河上的烽火報告著平安。
高樓上滿是涼州的少女,連梳頭的樣式也學著京都的打扮。
這首詩創作於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作者陸遊已五十六歲,在江西撫州任職。當時,宋金對峙的局麵已大體固定下來,而陸遊則終身以驅逐胡虜、光複中原為己任。
陸遊詩中慣用夢境來表達難以實現的救國理想。顯然,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詩歌技法問題。夢境中君主可以親征,現實中的當朝者卻一味苟安,不思進取,無意恢複淪喪的大片國土。夢境中國家一統、社會和平,現實中卻是廣大淪陷區人民含淚忍死,憤恨不已。也許是現實太殘酷,詩人隻有以曲折隱幽之筆,借夢境來滿足內心的那份渴望,正所謂“奇想結夢寐,快意瀉肺腑” (清賈臻《讀放翁詩》)。
詩人隨時隨地想著報效國家,時刻都有一洗家國恥辱的雄心壯誌。他看到一線希望,就會勃發出滿腔熱情;從他的作品中,讀者可以深切體會到那份激情。詩人抓住典型場景進行刻畫,大處落墨,小處著筆,在壯闊之美的同時又給人以細膩清新之感。這首詩是陸遊諸多寫夢境的詩中寫得最為真切具體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