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生白下千林暗,霧塞蒼天百卉殫。
願乞畫家新意匠,隻研朱墨作春山。
譯文
從南京城刮出的陰風使千林萬樹暗淡無光,沉沉霧氣遮天蔽日使百花枯萎凋零。
希望畫家構想出新的意境,隻管用鮮麗的顏彩描繪春光明媚的山色。
注釋
畫師:指日本畫師望月玉成。
白下:白下城,故址在今南京金川門外。唐武德九年(626年)移金陵縣治於此,改名白下縣,故舊時以白下為南京的別稱。
百卉(huì):百種花草。殫(dān):盡,指枯萎。
意匠:指藝術創造上的構思。
研:磨,舊時寫字作畫,須將墨磨於硯中。朱墨:朱為紅色,墨為黑色,均為寫字作畫的顏色。春山:朝氣蓬勃的山。
這首詩作於1933年1月26日,是書贈日本畫家望月玉成的。這位畫家為搜尋作畫題材,遠道而來。魯迅當時一方麵目睹日軍不斷的侵略,而國民政府不斷的軍事、文化“圍剿”,中國滿目瘡痍,焦土千裏的景象,使他感到悲憤;另一方麵又對中國抗戰勝利充滿信心;有感於此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的前兩句勾勒了一幅陰暗淒慘的畫麵:白下刮出的惡風卷來潑墨烏雲,蓋沒了所有的生機勃勃的樹林,慘淡愁霧遮天蔽日,各種花草盡被摧殘。這裏通過具體形象,藝術地概括了舊中國山河破碎、民生悲慘、文壇淒涼,革命者被害的社會麵貌。詩句寫出了造成這種局麵的根本原因是“風生白下”,即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一、二句正是對國民政府推行反共政策,實行鎮壓革命、扼殺文學運動的抨擊。
魯迅用“白下”一詞寓意深刻,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既指明了地點,又暗示了國民政府政權的統治;同時由於它名字的古老和地理位置的特點,又影射了“風”的陰森和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