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暗長亭,幾把離尊。陽關常恨不堪聞。何況今朝秋色裏,身是行人。
清淚浥羅巾,各自消魂。一江離恨恰平分。安得千尋橫鐵鎖,截斷煙津?
譯文
長亭旁的綠樹已變得蒼黃,送別的筵席上幾次舉杯話別.常常害怕離別而不忍聽那《陽關曲》,更何況如今秋色蕭索身是遠行人。
清淚沾濕了羅巾,人人都黯然傷神,一腔離恨就像不盡的江水一樣深。哪裏去找千尺的橫江鐵鎖,在這煙水迷蒙的渡口截斷江流。
注釋
丹陽:地名,在鎮江之南,舊屬鎮江府。
浮玉亭:元陶宗儀《說郛》卷九七引釋惠凱《金山誌》雲:“客問:何為浮玉?答雲:此出《仙經》。上仙居浮玉山,朝上帝,則山自浮去,因金、焦俱在水上,故名。”“此山(金山)大江環繞,每風濤四起,勢欲飛動,故南朝謂之浮玉山。”宋刻“浮玉”二字,今猶存焦山西側。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七《鎮江府·景物上》:“金山,在江中.去城七裏,舊名浮玉。
首二句回憶昔日送別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長江邊上的浮玉亭,是詞人經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時節,他曾多次到此送友遠行。餞宴在綠樹繁茂、濃蔭蔽日的亭子裏舉行。詞人不停地舉起酒杯,向摯友頻頻勸酒,殷殷話別,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緒不寧,為離別在即而不勝感傷。“陽關”句即描寫這種恨別之情。“陽關”為唐代詩人王維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的代稱,亦名《渭城曲》。
此詩將人類普遍具有的感情——友誼,寫得十分真摯感人,因此,它在當時就被譜上樂曲,作為“送別曲”、“友誼歌”而廣為傳唱,世稱“陽關曲”或“陽關三疊”。
陸遊於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五月除左通直郎通判鎮江府,次年離開鎮江,餞行於鎮江府西之浮玉亭,詞當作於是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