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唐代] 杜牧 [简体]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
九華山路雲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
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和煦的太陽照耀著大地,積雪大半已消融,解凍的路麵布滿泥濘,經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蔥,馬聲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雲霧繚繞的九華山路旁,寺宇時隱時現,青弋江村邊,春風楊柳,輕拂橋麵。
你的誌向像鴻雁一樣鮮明,躊躇滿誌,而我的心情卻像懸掛在空中的旗幟般空虛。


我們原來是一起從京城到宣州任職的,此時卻不能一同回去了,在這風光明媚的春日裏,我隻身回到京城以後,將會感到非常寂寞的。

賞析二

首聯用明快的色調,簡潔的筆觸,勾畫出一幅春郊送別圖。這兩句詩不隻是寫景而已,它還交代了送行的時間、環境,渲染了離別時的氛圍。

頷聯,雲霧繚繞的九華山路旁,寺宇時隱時現。“九華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綠水環抱的青弋江村邊,春風楊柳,輕拂橋麵。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紺碧,景色優美。“清弋江村”,點明送別地點。“雲遮寺”,“柳拂橋”,最能體現地方風物和季節特色,同時透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關切和惜別時的依戀之情。這裏以形象化描繪代替單調冗長的敘述,語言精煉優美,富有韻味。

鑒賞

這首詩在寫景上很成功,從中可以領略到古代詩詞中寫景的種種妙用。

此詩作於公元839年(開成四年)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將離任,回京任職。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潛山)去,詩人便先為他送行,並賦此詩相贈。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詩一出手,就用明快的色調,簡潔的筆觸,勾畫出一幅“春郊送別圖”:一個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陽照耀著大地,積雪大半已消融,解凍的路麵布滿泥濘,經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蔥。待發的駿馬興奮地踢著蹄,打著響鼻,又不時仰頭長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這兩句詩不隻是寫景而已,它還交代了送行的時間、環境,渲染了離別時的氛圍。

創作背景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作於開成四年(839年)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將離任,回京任職。杜牧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潛山)去,杜牧便先為他送行,並賦此詩相贈。

參考資料:
1、陳光著.《杜牧詩賞》.北京:線裝書局, 2007.0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