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驛通潮閣二首

[宋代] 蘇軾 [简体]

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閣俯長橋。
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

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
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

標簽: 思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倦居他鄉之人聽到歸鄉之路遙遠正懷著愁緒獨自行走,突然發現眼前有一座高閣俯視著跨水長橋。
我的視線正迷戀地隨著一隊白鷺在秋浦上飛翔而移動,不知不覺中晚潮悄然而退,隻剩一片青蔥的樹林漸入暮色之中。

我餘生已無多,勢必將老死在這偏僻的海南荒村了,天帝該會派遣巫陽來召還我的遊魂吧。
高飛的鶻鳥逐漸消逝在廣漠天空與蒼莽原野的相接之處,而地平線上連綿起伏的青山猶如一叢黑發,那裏可正是中原故地啊!

創作背景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五月,蘇軾受命自儋州(今屬海南)移廉州(今廣西合浦縣)安置,六月二十日渡海。這兩首詩是赴廉州途中離儋耳過澄邁時作作。近人陳邇冬定這組詩為“元符三年在澹州為瓊人薑君弼題”(見《蘇軾詩詞選》注)。

參考資料:
1、韋鳳娟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64-465
2、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281
賞析

第一首詩描繪登通潮閣所見情景,閑雅的筆觸中隱然透出羈旅愁緒。首句“倦客愁聞歸路遙”,開門見山地點明詩人的心境和處境。“倦”字令人想見詩人旅途顛沛、神情困頓之態;而“歸路”之“遙”,則暗示出漂泊之遠,一懷愁緒由此而起。“愁聞”二字下得平淡,卻將思鄉盼歸的心曲表達得十分真切,不管詩人是有所問而“聞”,還是他人無意之言而詩人有心而“聞”,都使人意會到身處偏遠之地的詩人內心的落寞、孤寂。

他暗自期望:此處離故鄉會近一點了吧?但是留心打聽,方知歸路依然遙遠,這給他這個旅客增添了許多倦意和愁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