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銘

幹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

於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誌。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潁封人之錫類。不弛勞而厎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標簽: 哲理
譯文

《易經》的幹卦,表示天道創造的奧秘,稱作萬物之父;坤卦表示萬物生成的物質性原則與結構性原則,稱作萬物之母。我如此的藐小,卻混有天地之道於一身,而處於天地之間。這樣看來,充塞於天地之間的(坤地之氣),就是我的形色之體;而引領統帥天地萬物以成其變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萬物皆與我為同類。

天子是我幹坤父母的嫡長子;而大臣則是嫡長子的管家。“尊敬年高者”(的意義),乃是為了禮敬同胞中年長的人;“慈愛孤苦弱小者”(的意義),乃是為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弱之屬。所謂的聖人,是指同胞中與天地之德(案:指健德與順德)相合的人;而賢人則是其中優異秀出之輩。天底下無論是衰老龍鍾或有殘疾的人、孤苦無依之人或鰥夫寡婦,都是我困苦而無處訴說的兄弟。

解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張載)。作為儒學的經典文獻之一,張載的《西銘》在傳統社會即備受讚譽而傳誦不絕,其根本原因在於,這篇銘文雖然僅有250餘字,但卻為人們安身立命之道的確立構築了一個共有的精神家園,而且為社會理想藍圖的構建提供了一個弘闊的境界。直到今天,這篇銘文所描述的價值理想,所展現的人生追求,仍然有著積極而豐富的意義。

張載認為,佛老的盛行和儒學的衰微,是導致當時社會價值體係多元衝突的思想根源。張載批評佛道二教,“彼語寂滅者往而不反,徇生執有者物而不化,二者雖有間矣,以言乎失道則均焉”。